浮戏山古城堡之前尘往事(四)
2012-4-16 15:15:57
访问量:2964016
明末土地兼并严重,很多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异常尖锐。“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这种最纯朴的渴念在这样一个时代不啻于一种奢望。崇祯十三年(1640年)发生在河南的大旱,将本已激化的矛盾又火上浇油,生活难以为继的农民被迫组织起义,顿时各地起义风起云涌。连续多年兵战不利的李自成积极把握战略机遇期果断进军河南,关键时期看似轻描淡写的抉择,使他获得了无数农民义军的争相归附,不久即赢得百万部众,同时很多智士猛将也聚于麾下,从此一举扭转颓势,羽翼丰满的李自成开始了对腐败明王朝泰山压顶式的打击。
就在李自成进入河南的同年,浮戏山区一个名叫王升的有志农民,也顺应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在元末明初郝义起义的九个寨子“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周围穷人蜂起响应,“赢粮而景(影)从”。民国《巩县志》载:“崇祯十三年,天大旱,岁大饥,人相食,盗贼四起,李际遇作乱于登封,结申(清邦)任辰、张鼎之营为羽翼,盘踞御寨,土寇王升应之聚至五千余人”。他们打富济贫,与官府为敌,一时间刀光剑影在林中闪烁,矢石箭镞在石间跳跃。然而王升的起义却与其他单一属性的农民起义稍有不同,他的起义兼具典型的 “苦大”和“仇深”双重属性。“苦大”在每个王朝的末年基本上是社会底层人士所共有的泛性,而“仇深”却是王升特有的。说来话长,他脑后长反骨的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少年时代。
王升幼年家贫,食不能饱,与母常至曹家寨其舅曹太芝家觅食度日,其舅为富不仁,欺压乡里,对亲姐和外甥也毫不施舍。一天,王升之母给王升煮了一锅泡馍,被曹太芝发现,曹一脚将锅踢翻,并辱骂到:“养活你母子,还不如养一头猪。”幼年王升气愤离去,发誓报仇。成为义军领袖后,王升所做载于史册最著名的一件事就是引兵包围曹家寨,他安抚民众,言道只要把曹太芝捉住放下寨来,保证不杀一个好人。作恶多端的曹太芝被乡亲们押解下来,王升兑现了他幼年时的誓言,了结了郁结多年的心头之恨。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至亲之间酝酿久远的仇隙往往会伴随以暴易暴的时代特征在极端的行为中找到最终的答案,王升就是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演绎了一出明末版本的“一锅泡馍引发的血案”。
虽然,旧有的统治秩序已十分脆弱,渐没黄土,但在崩溃之前,总会有一些回光返照。王升所据九个寨子占据着浮戏山九个山头,近者数里,远则数十里,山道艰难,行走不便,九寨联盟,互相支援,形成了一个完备的防御体系。或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官府组织人马进入浮戏山围剿王升时,最初的几次征剿均以失败告终,政府望而生畏,不敢接近。但是随后的故事情节却已在影视剧中进行过俗套之极的上演,结局最终以乏味可陈而告终——当权者利用收买、离间之计,使王升死于义军内部叛军的暗杀。至此,历时二年之久的义军土崩瓦解。
王升起义失败后的第三年,历经苦难的李自成起义军在攻下北京城后,最终没能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日趋骄奢淫逸;吴三桂引领清军南下,势如破竹。仓卒成帝后的李自成兵败如山倒,在九宫山下(一云通山,一云通城)穷途末路,殒命兵败之间,至此,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起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