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山下妈祖阁(2011京珠深港澳行散记之十)
2012-4-16 15:23:24
访问量:2964083
2011京珠深港澳行散记之十
妈祖山下妈祖阁
就像来澳门没有不去大三巴牌坊的,同样,来澳门几乎也没有不去妈祖阁的,包括宗教中的其它教系信徒。相传澳门的英文名称“MACAU”就是由妈祖阁的葡萄牙语译音转化而来。
澳门妈祖阁始建于弘治元年(1488),位于澳门的东南方,因其枕山临海,倚崖而建,周围古木参天,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故不失景色清幽,风光绮丽。它是澳门三大禅院中最古老的一座,已经有五百多年历史。当地人信奉妈祖,在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及每年除夕夜,众多的香客云集于此上香拜祀、叩首祈福,并举行丰富多彩的节目助兴,这时妈祖阁紫烟弥漫,一派祥和。
出我意料之外,尽管朝阳初升,但烧香、敬拜、游览、拍照的人仍然摩肩接踵。其中还夹杂着不少外国人,他们虔诚的那种认真劲儿,着实在让人欣赏。
据说,澳门的钞票曾以妈祖阁作为图案。这使我想起了许多钞票,比如美元以美国独立战争的领袖华盛顿的头像为图案,英镑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头像为图案,我国现在发行的钞票大都以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头像为图案。以妈祖阁作为澳币的图案,足见妈祖在澳门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澳门所有的庙宇都占地不大一样,妈祖庙也很小,但当我们走近这座庙的时候,却分明感受到了浓浓的本国风情。来到广场,见妈祖阁依崖壁而建。未进庙门,见花岗石筑就的门楣上书“妈祖阁”三字,两边有“显迹湄洲山三十六天齐胜概,流芳东粤甸百千万载壮威光”楹联。庙前一对镇门石狮,雕工精美,神情威严,形态逼真。庙内花木错落,岩石纵横,景色清幽。
正门并不大,飞檐凌空,入口由牌坊、正殿、弘仁殿、观音殿及正觉禅林等建筑组成。庙宇飞檐凌空,气势雄壮,它们之间用石阶和曲径相通,曲径两旁的岩石上有历代名流政要或文人骚客题写的摩崖石刻。庙宇规模细小简朴,但视线开阔,不失雅观。
驻足正殿,琉璃瓦顶,飞檐斗拱,屋脊上还有瓷制宝珠及鳌鱼,并有四只石狮分置在庙宇外侧的梁柱头上。半山腰的弘仁殿,位于石窟间,是一座掘石窟而成的石殿。见殿柱、梁、墙身以至屋顶均由花岗岩石修筑,两边墙体均开有大面积琉璃花砖方窗,而在较高位置的气窗,则为圆形。入殿,殿内壁上,雕刻着天后之侍女及魔将的神像,中央坛上,供奉着神色端庄秀丽的天后妈祖。妈祖神情端庄,慈眉善目。曾听说有电影电视人
欲请宋祖英扮演妈祖,还真有几分相像。进香朝拜的人真多,态度虔诚,神情肃穆,前后相连,摩肩接踵。
登上妈祖阁至高点,但见长风万里,潮音时闻。千鸥翔而岸沙白,百帆舞而汀树青。斯阁崔巍,独耸岬端,飞檐流丹,画栋连云。沐灵光而留圣迹,发馨香而驻精魂。更兼漫山苍翠,遍野芳菲;神安人悦,佳景天成。至德成圣,至善为神。此阁与海天争色,斯神与日月齐辉。
殿的四周,古木参天,秀竹婀娜,在晚风中轻摇慢摆。眼前的弘仁殿,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相传明朝年间,福建人乘船来澳门,有一位圣母化身为老妪,登船随行,一夜之间,船行数千里。抵达澳门,到了今日弘仁殿所在之处,老妪便失去踪影,令人大异,于是居澳的闽人便与当地人商议,在此地建庙塑像奉祀。
在我国东南沿海,妈祖被认为是海上渔民的保护神,因此受到人们的普遍崇敬。流传下来的有关妈祖的故事,已完全把她神话化了。因为人们相信她可以保佑众生。在香港,台湾,澳门等地,不但我们华人信奉妈祖神,连越南等一些地方地的人同样信奉。尤其对渔民来说,因过去的生产力落后,出海捕鱼,都是靠一些小木船,小帆船,一遇到大风浪,就极易发生海难,渔民每次出海,就如同经过一次生死关,所以人们更祈求上苍的保佑,这就是为什麽沿海一带都信妈祖的原因吧。
妈祖庙内保存着许多文物古迹,其中洋船石、海觉石、虾蟆石被称为“三奇石”。洋船石上刻有一艘中国古代出洋的三桅海船,上了漆油,显得色彩鲜艳,形态精致,上书“利涉大川”四个大字。在娘妈角左,有海觉石,壁立数十丈,墨书“海觉”二字,字径逾丈,蔚为壮观。虾蟆石则在庙门前,形状椭圆,颜色青润,每当风雨潮汐,则发出呱呱的声响,犹如哈蟆鸣叫。
自从1553年葡萄牙船队的司令官“托言舟触风涛裂缝,水湿货物,愿借地晾晒”,在妈阁庙前海滩登陆的那天起,澳门这座弹丸之地,在中葡双方军事对峙与利益的冲突中,文化的渗透与交融便不可避免,这里俨然成为了中西文化正面相遇的前沿地带,多民族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随处可见。葡人即把澳门称作“MACAO”。这个名字一用就是数百年。早在1926年前,诗人闻一多就在他的名作《七子之歌》中满怀悲愤与深情地替澳门作了不平之鸣,写道:“你可知道‘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闻一多对被帝国主义霸占的祖国宝地,进行哭诉,要求回到祖国怀抱,“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毛泽东)”。
一提起澳门,我的脑海里马上浮现的是霓虹闪烁的赌城、人声鼎沸的赛狗场,而对其历史的印记仅限于中学课本中近代史里的只言片语,知道昔日曾在那里签署过丧权辱国的《望厦条约》 。而当我穿过拱北的关闸,真正踏上澳门这片土地,在微成的海风中,置身于妈祖阁百年烟火味道的空气里,游走在那些用黑白两色小碎石铺就成各式花纹的古老街巷中时,眼中不再仅有金碧辉煌的金沙、光怪陆离的新旧葡京,而满是华夏古风、葡国遗韵,随处感受到的是中西文化的包容与交汇,古今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胜景与绝唱相融,山川因人物增色。漫步街头,众多欧武建筑穿插在中式古老的建筑群里,中式琉璃瓦的屋檐和西式雕花的拱门、百叶窗巧妙地拼凑在一起,看上去一切都是那么协调,没有丝毫的凹凸,中西文化很好地在这些建筑身上得到了平衡和调适。一方面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堂林立;另一方面妈阁庙的香火又十分鼎盛,由此即可见其一斑。
妈祖阁一座,越千年而功弥著,世时新而德愈彰。海宇清而万民仰,香火分而五洲同。圣殿掠龙宫之美,山势尽蓬莱之奇。信众多至亿万,恩泽披于四海。俨然澳门传世大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