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
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一、建筑概况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
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
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
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二、设计成就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斗拱都一定的组合形式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每一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与巴黎埃菲尔铁塔和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三大奇塔。
三、佛牙舍利
在山西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四、宗教内涵及佛教文化
木塔高大雄伟,在装点河山、形成景观、引人入胜方面,发挥其优势,同时在内部各层组成的活动空间,对礼佛、游览、宗教活动及其他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功能,也展示其良好的性能。各层的平面布置,分为内槽、外槽和挑出的回廊三部分:内槽是安置佛像的场所,形成各层的功能中心,是一个静态核心区;外槽是人流活动的地方,也是本层的动态的主体,这个主体围绕着静态的核心,既可周匝回转,又可上下沟通,体现了以佛为中心,轮回升降的佛法教义;而向外又通过四个正门,走到挑出的回廊中,回廊外施栏杆,内隔格扇并连以四门,内接礼佛参拜,香烟缭绕、磬鱼声声以启发内心皈依之念,外连蓝天白云、远山近树,极目遥望,美景广阔,萌生回归自然之想,这一环境功能的差异和衔接,正是为了达到佛教净心寡欲萌生出世思想的建筑目的。而且每上一层楼,中心佛像的坛座高度减低一点,外部回廊上的远眺范围更扩大一些,使人感到更接近理想极乐世界,与佛的距离更加接近。底层的布置,也分为三个范围:即内槽、外槽及副阶;而在三范围之间用两重厚墙分隔,特别是底层的高度加大,形成内槽及外槽空间的狭窄而深高,光线昏暗。内槽中塑造了一座高达11m的庞大佛像,占满了内槽空间,只在前后两面开有高而狭的门,为了能仰视到佛像整体,将入口大门向外推到副阶柱列上,在佛像面前形成一间门厅,突出了正面入口的地位,而且当正门开启时,南面的光线射入,经地面及墙面的反射,使佛像面部清晰,用这种夸张对比的手法,取得显示佛像庄严高大的效果。这些建筑方面的成功处理,不能不使参观膜拜的人感受这一宏伟建筑的魅力。
五、
木塔的观赏价值
应县木塔作为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景点,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景观点的观赏价值的评价,可以从不同的层次考虑;一般可模糊地划分为看景、观景、景思、景悟四个层次。所谓“看景”,就是在各种已有的介绍引导下,被动地去观赏各景观,其观赏的价值在于观赏点多和观赏点的奇妙,而口头的文学、图片、影视等介绍资料,成为观赏的前导,如果缺少这些资料,或这些资料介绍有缺陷及错误,往往会产生漏看和错误认识的遗憾,所以有些人产生对观赏点的印象会有看景不如听景的感受。所谓“观景”,是以观赏者为主,结合自己的爱好,有目标地发现和欣赏那些自己感兴趣的景观,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因为同一景观对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宗教信仰者和艺术家的欣赏角度会截然不同。对于“观景”层次的观赏价值,应该是能更多地满足不同类型人的欣赏兴趣。各个景点的观赏内容和观赏侧面都丰富多彩有多种可供选择的空间。所谓“景思”,是观赏者和景点的互动,观赏者对各种景观有深入的探寻要求和与自己思维认识结合的欣赏意趣,而景观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观赏者不仅观赏景点奇妙,而且引发了内心的联想共鸣,所以称之为“景思”。其观赏价值在于景点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历代名人的题咏赞赏和记述表达,也有待于现代的名家巨子和文人墨客在文化层面上的展示开发,影视媒体在对景点文化内涵的梳理铺陈及扬宣评究,从而提升其在“景思”层次上的观赏价值。所谓“景悟”,是在“景思”层次上更进一步,从景点的文化内涵上升到文化发展的脉络,文化系统的理念,文化内涵对人的思维认识的感染过程及启发作用,是从科学认识向哲学观念的转化过程。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路的过程,就是“景悟”的过程;而景点的欣赏价值就在于“自然景观的形成”是自然规律的杰作,其中蕴含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待我们去认识,理解;而人工景点在“景悟”欣赏价值,是在于景点的建造者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运用了自然规律和当时人文观念的合理结合,体现了文化发展的前进动势。
六、对
木塔的保护研究
1989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瑞环同志视察
应县时指出:
应县木塔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珍品,建成至今已近千年,残损状况日趋严重,应组织专家现场考察研究,进行修缮保护,防止意外。在修缮方法上要取慎重态度,经专家论证,按程序批准后实施。
根据李瑞环同志指示精神,国家文物局当年就指派副局长黄景略同志带队与全国著名建筑专家、建设部戴念慈、郑孝燮;国家文物局罗哲文、杨烈和山西省古建所的柴泽俊等人,实地考察了
应县木塔。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修缮方案,一是现状加固;二是落架大修。由于意见分歧,没有形成统一方案。但
木塔的修缮研究从此摆上了议程,迈开了可喜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