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公济谁主沉浮——浅说“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文化研究”宗旨、覆盖、延涵及其现实意义、
2012-4-18 10:12:31
访问量:2962739
大道公济 谁主沉浮
——浅说“成吉思汗”和“成吉思汗文化研究”的宗旨、覆盖、延涵及其现实意义
格尔乐图
人云 “时势造英雄”,是也!
古今中外,但凡英雄者之所以“英雄”,概括起来,无不就是英雄者们凭借他那个时代的“时势”之风云,适时、适事、适机、适度地予以驾驭,顺应彼时之潮流而动,创造出来的益国、益民、益历史发展的“惊世之举”,他对当时其周边国事、军事和家事等生活世事的异乎寻常的,高瞻远瞩的,不同凡响的作思、作为和处理、决策。
英雄者们的“惊世之举”等,随时光的推进,都将进入“历史之范畴”。进入了“历史之范畴”的英雄者们的“惊世之举”等,在新的历史、新的人的考量面前又该是何等面目呢?这就是后来者们对于“历史之范畴”上的英雄者们的 “千秋功罪,历史评说”。
那么,今置身于现代科学,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和平、发展为主流的新时代,又恰逢生活在政治清明,云蒸霞蔚;民族团结,稳定和谐;人文进步,文明昌盛;经济发展,民生安康的这样的国度里的我们这些后来人,对于“历史之范畴”上的英雄者们怎样去“千秋功罪,历史评说”呢?即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又该是咋样的呢?。
首先,要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是非价值取向观。第二,要有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客观的,公正的分析和评判,具体问题要放在具体的时空环境,即回归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去分析、认识,则决定褒贬、取舍和评判。第三,评说历史上的人和事,还要用一定的历史发展观,要发展地看问题,要有与时俱进的观点,要有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的出发点,有这样的思想准备和思维方式,求得“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第四,英雄者们,是人,不是神,要以平常之思维向对待平常人一样去去思考和评判。要圆润、立体、全面思考,不可尖酸、极端、苛刻强求。英雄者们也有功过是非,但看主流,看正面。不能全盘肯定,亦不能一概否定。不可昧心“曲意逢迎”,但求“锦上添花”,也不可哄起“墙倒众人推”,但追“适应形势”。不搞个人崇拜,不搞个人迷信。第五,要摈弃国度的、地域的、民族的、团体的那些约定俗成了成见和偏颇的立场观念,要历史的、客观地分析和评判历史人物。不要以“成败论英雄”,不能迷信“成王败寇”的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更不能盲目追求“历史拿来主义”,随心所欲,强硬地“打扮”历史,让历史为我所遣,粉墨登场。第六,不为“流行”、“定规”所诱,不为名人、学者之马首是瞻;要有勇气,有胆量,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凿开先河”。研究必须要有“个性”,立说必须要有“创新”。 禁止“鹦鹉学舌”,切忌“人云亦云”。
有了这样的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评说英雄者们,似乎可以掌握和驾驭了,那么总结和评说英雄者们的“千古功罪”,其臧否、其是非,其抑扬、其褒贬的评判原则和甄别标准又该是什么呢?
首先,保境安民,有无突出作为和贡献。第二,保证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方面,有什么彰显的业绩和成就。第三,改善生产关系,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福祉,有什么章法和作为。第四,兴建文化事业,发展教育,提高民族文化教养,促进宗教文化和谐发展,有哪些突出的作思、做法。第五,加强周边建设,沟通四邻和睦,发展睦邻友好方面有哪些特殊的方式和策略。第六,个人的文采和风华有哪些可歌可赞之处。第七,个人的素质、品行、道德、学养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等等。
总之,要看是否推进了社会进步,是否加强了民族团结,是否促进了经济繁荣,是否增强了社会文明进步,是否和睦了周边,友好了天下。
有了立场观点和思维方法,有了评判原则和甄别标准,对“历史之范畴”的英雄者们的“评说”,相对就有了“效果框架”和“取舍依据”。
人们把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人和事的发生、发展和归宿,及其折射出的现象之概念,通称叫文化。我们学会名叫成吉思汗文化研究学会,其义之出,盖莫是然。
我们的学会就是研究以成吉思汗为核心的,发生在他周边的,在他的主张和影响下,出现的人,发生的事,及其产生的历史作用和社会影响。这应该就叫做“成吉思汗文化研究”的宗旨吧!我们的学会就是要研究成吉思汗的文化,发掘它的覆盖和延涵 ,更要研究它的现实意义。
成吉思汗是叱咤风云,震撼世界的历史人物,是古今中外的英雄者。七八百年来,他的成功,他的伟业,他的文治,他的武功,一直让中外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所倾倒,围绕他的“文化研究”,名人学者若长天月夜的点点繁星,论评著述者若大地草原上座座鲜花。鄙人不才,幸逢“文化研究”之祥风,亦“邯郸学步”样,亦步亦趋,做点“研究”“文章”来。所谓“文章”,充其量,仅“体会”、“心得”而已矣!
成吉思汗(公元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国的奠基者。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伟大的军事家。成吉思汗名铁木真,蒙古孛儿只斤氏,奇渥温姓,乞颜部人。按照蒙古人的起名习惯、传统,成吉思汗的名字的全称顺序应该是,奇渥温。孛儿只斤。铁木真。1271年元朝建立后,成吉思汗的孙子,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庙号为元太祖,谥号法天启运圣武皇帝。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大蒙古帝国,登皇位,称汗(可汗)。汗,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称皇帝为汗(可汗)。“成吉思”,是成吉思汗皇帝的名字,它的含义自有多种讲义,“成吉思”的意思,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说意思“天赐”,有说意思“海洋”,是说大汗有像海洋那样广阔无边的权力。也有人说,大汗登位时,幸逢有五色吉祥鸟在天空中飞翔,不时地叫着“成吉思、成吉思”,因就用这吉祥的声音来做称号。鄙人以为,意思“海洋”一说有据。古代北方人称里海为“腾汲思”(古籍记音,从俗),出生、成长于塞北蒙古高原上的北方人以为寥廓的里海“腾汲思”的水面就是最大的了,它浩浩汤汤,广阔无边,这就是大海,以为“腾汲思”这个词的概念就可以代表和涵盖天下最大的事物。因称铁木真大汗为成吉思汗再合适不过了。“腾汲思”,写成“成吉思”,是汉字记音时,选择汉字不同,和人们遵守约定俗成规则之误。
成吉思汗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至1271年其孙子忽必烈建立元朝,历时60年,传四帝(汗)。这是大蒙古国。从1271年,元朝建立,至1368年元朝灭亡,历时97年,传十一帝(汗)。这是元朝。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和忽必烈的元朝是两个概念。
一、成吉思汗,荣耀照千古,伟业遗万方
毛泽东主席挥毫写下了“保存成吉思汗时代的荣耀”的千古名言。朱德题词“中华民族英雄”,董必武讲话为“民族伟人,世界巨人”,谢觉哉、吴玉章祭文“元朝太祖,世界英杰”,乌兰夫讲话“继承和发扬先祖的精神”。等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成吉思汗,敬仰和崇尚,名扬环宇、饮誉千秋。对成吉思汗的“荣耀”、“伟业”及其影响的“研究”是个大项目,是古今中外永久的话题。
首先,成吉思汗的“荣耀”和“伟业”,是他,第一个统一了蒙古草原。
十二世纪末十三世纪初的塞外蒙古高原上,分布着一百多个大小不等的部族、部落。他们之间为了争夺草原和牲畜,获得草原的霸主地位,相互之间血腥屠杀。草原不得平静,百姓不得生息。兵燹连天,战祸联翩,塞外满目疮痍,草原哀鸿遍野。
成吉思汗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统一了蒙古草原。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大约分这样几个步骤。第一步,取得其妻子所在弘吉剌部的支持和资助,结交了克烈部,得到了札答剌部首领札木合的全力支持。铁木真在他们的支持下,击败了第一个最主要的敌人蔑儿乞人。夺回了被抢去的妻子,得到了牲畜、草原和大量人口。成吉思汗名声大振,周边很多部族、部落竞相投靠。1189年,成吉思汗被乞颜部落推举为首领。第二步,即1196年,成吉思汗助金朝打败了塔塔尔部有功,接受了金朝授予的“诸部首领”封号。成吉思汗借机号令和统辖了一些部族、部落。这样“名正言顺”,进展顺利。第三步,消灭强大的乃蛮部。成吉思汗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谋划、征战,终于统一了蒙古草原。使西起阿尔泰山,东到兴安岭的整个漠北草原上的多个部族、部落,都成了成吉思汗的部属和麾下。成吉思汗就这样结束了蒙古草原历史上的残酷的分裂局面。
成吉思汗的疆域开拓,为其子孙的疆域扩展,元朝的建立,以及后来中国版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第二,成吉思汗缔造了蒙古。成吉思汗统一了当时部族、部落林立,战乱频仍、杀戮不断的乱纷纷的蒙古大草原,先后收服了数以百计的相互仇杀的游牧部族、部落。消灭了像塔塔尔、克烈部、蔑尔乞部、及南北乃蛮强部。击败了王罕、札木合等自号称草原霸主和一代枭雄的强大野蛮的部落,从而统一了蒙古民族。使这个原来各个都不知名的,甚至连一个固定名称都没有的,操着不同方言的,信奉不同风俗的部族、部落群体突然崛起。“蒙古”成了这一新的群体的共同名字,从此,世界上有了真正的蒙古族。走向成熟,走向强大,并很快跻身、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写下了煌煌的蒙古族的英雄史。
蒙古族也是东胡族系,是鲜卑的另一支。蒙古史学权威,中国元史学会长 韩儒林先生说,“据近代学者研究,鲜卑为蒙古族”。据《魏书》记载:室韦“盖契丹之类,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号为室韦”。到了金代,室韦的一个叫蒙兀室韦的分支在其分化、征伐,融合、发展中逐渐强大起来,形成了后来的蒙古族。他们的发祥地,《魏书》里说的“在北者”是指今大兴安岭以西,呼伦贝尔地域,即鲜卑疆域之北部。
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大草原后,就用了“蒙古”这个族称,统称了蒙古大草原上的,归属于他麾下的所有部落。于是,以原称“蒙古”为核心的更大、更强的全新的“蒙古”就形成了。
“蒙古”,蒙古语,汉译“永恒的火”。是蒙古语“蒙和”(汉译“永恒”),与“嘎拉”(汉译“火”)的“速拼、缩读”,“合拼”而成。
第三,成吉思汗创立了蒙古文字。1204年,成吉思汗命被俘的乃蛮掌印管畏兀儿人塔塔统阿用畏兀儿文字写蒙古语,教蒙古贵族子弟读书。从此,蒙古族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蒙古向文明迈出了一大步。
第四,成吉思汗成功进行了政治整合、军事整合和思想整合。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国,封万户长4人,千户长95人,下设百户长、十户长。全草原分成95个千户,千户有封地,世袭罔替,恪守固有。各级“长”由上至下,层层隶属。封地不分血统,只惟职位高低,即功劳之大小。封地、官位可随机陟黜。整饬和强化吏治,对于公忠体国者,适时陟升,对于枉法误国者,立时罢黜。吏治诠选,认真、严肃。成吉思汗的属下“文谏武战”,忠心耿耿,终不反逆。
凡15岁至70岁的男子都要服兵役,固定组织,加强训练。军需自备,常有、常新。奉命有动,必各级“长”官,亲率出征。“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驻牧养”,草原牧民“亦民亦兵”。
建立“亲卫军”。“亲卫军”,它既是国家常备军,又是皇家的忠实卫队。在长期的战争锻炼和草原部落政治风云的变幻中,成吉思汗深知建立一支精悍的,忠实于自己的亲卫军对于保护和发展自己的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到1203年,亲卫军发展到了一万人。这些人“政治可靠”,身体强健,武艺高强。
实行“总断事官”制度。总断事官,是国家最高的行政长官,相当中原丞相。
古代蒙古部落首领对众发布的命令称为“扎撒”。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后,将原有的训令,写成法规,史称《大扎撒》或《扎撒大全》。成吉思汗制订了法律《大扎撒》文约义丰,让历来不受法律局限的蒙古大草原开始了走近了“法制”。
从1202年起,成吉思汗就已开始制定“扎撒”,蒙古语,汉译就是行为、习惯。大蒙古国建立以后,总断事官就把成吉思汗的命令编制成了“札撒”,让它成为全蒙古国人必须遵守的法律条文。原来的行为、习惯“札撒”,就成了“令”了。成吉思汗是蒙古草原上最早实行民主管理的帝王第一人。
蒙古人当时信仰的萨满教,它的最高崇拜是“长生天”。大蒙古国建立后,成吉思汗把“长生天”的“权威”发挥到了极致,欲以“长生天”的名义治服天下臣民。各地、各级任命“别乞”,主管萨满教事物。
实施宗教自由政策。免教派纷争,息事宁人,保境安民。成吉思汗不强迫被征服者改信蒙古人的宗教,宣布信教自由,允许不同教派存在,准许蒙古人自由参加各种教派,对教徒免除赋税和徭役。
法国人鲁布鲁克于1254年在哈剌和林(大蒙古国治府)朝见蒙哥可汗(成吉思汗三子),在他的《东行记》里,记载了一次宗教大会的情形,各派教徒在可汗前自由辩论,各抒己见。显现了世界第一都宽容、和谐的风范。这种局面从成吉思汗就已成型。
实行各级“长”制,固定了国人户籍,加强集权,巩固了统一,巩固“别乞”,达成思想统一,文化一体。开创了蒙古草原民族民主管理的雏形。
第五,成吉思汗创建了世界最大版图的帝国。出征西夏,南攻金朝,西征中亚,为大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基础,为今天国家版图的确立画出雏形。打开了东西方交通道路,建立了最早的运输联络系统。这样,人互融,物互流。形成了东西方的思想、文化、经济互动、互补、互济、互长的良好局面。亦可谓最早“推进”“全球化”的“明智”者之一。帝国的建立从以后长远客观上,为各民族的大融合提供了条件,为东西方之间的文化、生活、艺术之交流开通了沟渠。
第六,成吉思汗是伟大的军事家,将冷兵器时代的军事艺术推向最高峰,史称成吉思汗是“东方战神”。成吉思汗组建了的骑兵天下无敌,所向披靡。他结合骑兵特点,出色地解决了军队给养、后勤供应。他的军队有严格的制度,明确的组织纪律。成吉思汗有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进军的突然性,打法的灵活性,战略的高远性,战术的智勇性,都是一流的。成吉思汗一生几乎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是世界公认的最伟大的统帅之一,东方战神,名归实至。
毫无疑问,成吉思汗是亘古以来,能够震撼整个世界的历史巨人之一。他的名字不仅在中国无人不知,就是在国外也是家喻户晓。不同时间,不同国度,各种肤色的人们都在用“世界征服者”、“人类的帝王”、“一代天骄”等极言予之敬慕和叹服。直到他辞世近八百年以后的21世纪,国外推出世界名人排行榜时,荣膺“千年风云第一人”,竟然名列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彼得大帝之前。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千年风云人物”成吉思汗和古今中外著名的历史人物一样,“盖棺定论”也不妨有其“争议”。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不能超越“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世事、时势,谁主沉浮,大道公济,历史、后人自有入情入理的是非、臧否、抑扬、褒贬之定论、立说。成吉思汗概莫能外。
成吉思汗是以“弓马之利取天下”。成吉思汗一生进行了60余次战争,灭掉四十多国,征服了几百个部族、部落。成吉思汗的平生就是以“武功”为著,后人称其“东方战神”,恰到好处。
对成吉思汗一生“武功”,鄙人以为安着发动“武功”的目的和性质可分成:自强性、反抗性、扩张性三性质。。
自强性战争:成吉思汗用’“武功”统一了蒙古草原,于1206年建立了蒙古大帝国。这应该是自强性战争。
法抗性战争:南攻金,西征夏,辽。这是反抗性的战争。
扩张性战争:对西亚、中亚、西欧的战争都是对外领土扩张。这是扩张性战争。
二、成吉思汗,美玉隐瑕,锦裘藏疵
第一,成吉思汗的自强性战争和反抗性战争(绝大部分),其性质是正义战争,而其扩张性战争是非正义战争。成吉思汗的自强战争统一了蒙古草原,相对结束了草原上的自相血腥屠杀,缔造了一个伟大的蒙古民族。反抗性战争让蒙古草原摆脱了金朝的几个世纪的残酷统治,对金朝的战争应该是具有一些反抗民族压迫性。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之后,挥戈南下,以天才的军事指挥艺术,飙风迅雷之势,逼使其世仇金朝蜷缩于黄河以南,奄奄待毙。西夏、西辽就踞蒙古草原西部,对蒙古草原觊觎旷久,出兵抢劫、杀戮由来已久。成吉思汗对他们的战争也是伸张解放、自由,应该是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战争。成吉思汗对中西亚和欧洲的战争应该不是正义战争。这些战争完全是一个帝王的好大喜功,欲王称霸的私欲膨胀,是个人的狂傲、霸道和铁血、残暴的个性使然决定。
第二,成吉思汗挥动了“上帝之鞭”,万里西征,横扫中西亚,吞并了西域诸国,铁蹄直捣欧洲大门,纵横驰骋,长驱直入。蒙古铁蹄所到之处,秋风扫落叶,所向披靡。就这样开创了一个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成吉思汗帝国版图是在铁蹄下的延伸,成吉思汗亿万臣民是在弯刀下的降伏。成吉思汗是用铁血的蹂躏扩张了领土,成吉思汗是用血腥的屠杀征服了他的臣民。
第三,,成吉思汗的扩张“武功”战争主要是要实现和完成版图、人口、牲畜等财务的占有,达到其膨胀化了的,疯狂化了的称霸欲望。因此,铁骑每血踏一地,大兴杀伐、抢劫,若洪水泛滥,似狂风扫地。客观上,破坏了他国、他族尚已发达了的多元文化,发达了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成吉思汗企图以游牧文化取代之,这是逆历史发展规律。
第四,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国后,强化了一些政治设施和管理体制,进而加强蒙古国的中央集权。可是,成吉思汗还是没有完全跳出“历史窠臼”,成吉思汗为贵族和功臣大封世袭领地。使之他们有机会发展自己实力,各自为政、拥兵自重。待之不久,便内讧,相残,大蒙古帝国也就很快“分崩离析”,“寿终正寝”。
成吉思汗的性格也是具有双重性。上述点出的性格的“瑕”和“疵”,是成吉思汗性格的“个别”和“局部”。这些“个别”和“局部”都是历史和客观造成的。对待成吉思汗也不能“以一眚掩大德”,成吉思汗功盖过世,瑕不掩瑜,是古今公认的一个永远值得后人纪念的伟大的英雄。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认识和评判历史和历史人物,自然不能不带有“与时俱进”。那么,如今的“成吉思汗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应该是什么呢?
研究成吉思汗文化的现实意义,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成吉思汗精神。什么是成吉思汗精神?鄙人总结了十句话。
志存高远,发愤图强;忠直友善,重义守诚;神机智勇,广纳兼容;恩仇比较,亲疏严明;礼信成诺,家国重情。 志存高远,发愤图强。
成吉思汗生活、成长于蒙古大草原,他一生遭际坎坷,几经大难而侥幸不死。他横扫六合,席卷八方,由一个孤儿成长为挺立于天地间的旷世伟人。他处在那个生活艰苦,经济文化落后,人口稀少的人文、自然,落后、险恶环境中,却呼啸而出,他惊人的胆略,恢弘的气度、百折不挠的毅力,志存高远,发愤图强的精神,后人永远值得倾慕、借鉴、学习和发扬。
忠直友善,重义守诚。
孤儿寡母的家庭苦难,几次险遭仇部追杀的惊险经历。成吉思汗在其母亲的帮助下,使他从杀掠成性的游牧社会烙下的凶残和狭隘中脱颖而出,树立起了团结御敌,振兴祖业的信念和目标。他发展结盟,积蓄力量。对盟人忠直友善,对朋友重义守诚。他为践盟饮辱负重,寄人篱下。他用人唯才是用,唯忠是举。他与他的群臣、部将是君臣,还是兄弟。他信用部下若肱股,气宇之大,信人之诚,堪称亘古第一人。成吉思汗的品质、个性天地可鉴,这些将会永远左右后人之作为。,予之借鉴。
神机智勇,广纳兼容。
从1206年立国到1222年会见长春真人,成吉思汗进入了吸收异邦异族多元思想文化,促使蒙古走向文明的阶段,他的文治武功也达到登峰造极而成为世界征服者的鼎盛时期。他学习中原汉人的中央集权制,分封新贵族,设置断事官,创立蒙古文。吸收中原农耕文化,制定税收。向汉人学习造船和发展军工技术。广泛了解各种宗教,制定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他吸收各族降将和人才,组织智囊团,求计问策,纳谏若渴,知人善任。成吉思汗不仅广集了无数骁勇战将,还有众多的治国能臣。表现了成吉思汗超凡的雄才大器和独特的用人谋略,从而造就了他在数不清的战役中,以少胜多,用兵如神的军事天才,最终形成了他建军、治军、用兵三位一体的科学军事思想体系。成吉思汗的天才将永远熠熠生辉,他的治国、治军、用人之策会永远值后人反省、慎思 。
恩仇铭俯,亲疏严明。
事实证明,成吉思汗绝非一介武夫,他不仅是世界上最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擅于治国治民的第一流的大政治家。他在内政、外交、治国、用人等诸多方面都建树了突出功业。他在短时间内把一个伦理无影,盗贼无罚的混乱社会,治理得骚乱止息,四境平安,甚至一时达到出不闭户,路不拾遗,不能不叫人叹为奇迹。成吉思汗立身磊落,眼光犀利,嫉恶如仇,恩仇铭俯,亲疏严明,这样,他会更大地团结大多数,不断壮大自己。这些内政、外交的英明作思、作为将永远炫耀辉煌,对于后人定有教化。
公忠体国,孝悌齐家。
忠信和信义是成吉思汗的最重要的品格,是他性格中的闪光处。在家庭生活中,他事母至孝,爱妻至诚,扶弟至悌。他公忠体国,言出法规,一诺千金。论规模之大,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能与成吉思汗的大蒙古帝国媲美。他远远超过了亚历山大大帝的铁骑,罗马军团的利剑,拿破仑的大炮;论帝国的后继发展,成吉思汗比另一位可与其媲美的号称天才的胜利者——亚历山大大马其顿更为成功。马其顿曾以密集队形等飞速的军事行动,侵入东方诸国。使发达的希腊文化得到广泛传播。可是,这位征服者一死,他的臣下们奢望帝王宝座而相互残杀,致帝国分裂。相反,成吉思汗在战争的实际考验中,组建的领导班子和亲自教育、培养起来的子孙们个个都和他一样公忠体国、忠心耿耿,个个都是文武全才,他们建立了中原大元朝,经营了广大无比的几个汗国,长达一个多世纪。
就像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样,都有它的两面性,成吉思汗性格,也是具有非常鲜明的两重性。成吉思汗与每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性格丰富、多元,生动、鲜明。作风上,真诚与狡诈,仁慈于残暴,高傲与谦恭,雄狂与谨慎并存;作为上,文明与野蛮,进步与落后,王道与霸道并存。
成吉思汗,他是草原上脱颖而出,无师自通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草原上自强自立的蒙古铁汉;他是一个恩威并重的封建帝王,也是一个可亲可敬的知己、朋友;他是个杀人如麻的魔鬼,也是一个有舔犊之亲的父亲、爷爷。
然而,正是这种种矛盾组合成的伟大性格,影响和塑造了整个蒙古民族,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也给全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巍巍兮,成吉思汗精神若高山仰止;洋洋兮,成吉思汗精神若大海景行行止。成吉思汗精神煌煌,光耀前途,成吉思汗精神莘莘,智启后人
鄙人对成吉思汗精神的|理解、认识挂一漏万,偏颇、粗浅。
研究和发现成吉思汗精神,学习和借鉴成吉思汗精神,就是成吉思汗文化研究的现实意义。
权且,就将鄙人之这些心得、体会,也忝作我对成吉思汗文化研究现实意义的认识和理解吧!
格尔乐图 赵 福 德 73岁 蒙古族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人 电话 2770832 1584384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