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1年普洱古茶山第一走:困鹿扎罗一支山
2012-4-18 10:12:42
访问量:2963174
宁洱县规模最大的古茶山位于宁洱镇困鹿山和磨黑镇扎罗山(其实是同一座山峰的两侧),隶属无量山余脉,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000米以上,是普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这里生长着万亩野生古茶林,属较完好的原始茶树林群落,总面积10122亩,是目前发现的县境内最大的茶林群落体。山顶还是澜沧江水系和红河水系的分水岭。困鹿山因此而引起世人的关注。
我们一行9人,驱车从宁洱镇宽宏村困鹿山村民小组出发,引着古茶山一侧困鹿山上山,到达山顶后,随着扎罗山原始林莽下山,行程40公里(全部是60°角的坡路,其中上坡路段21公里、下坡路段19公里),历时11小时,一路饱览了宁洱万亩古茶山的风韵。本篇是2011年普洱古茶山第一走的图文记录,献给热爱普洱茶和户外活动的朋友们!
这支古茶山属无量山南段余脉,山中峰峦叠翠,古木参天,最高峰海拔2271米,是宁洱境内较高的山峰之一。古茶树群落地跨宁洱磨黑两镇,总面积为10122亩,其中宁洱镇宽宏村的困卢山境内有1939亩,属半栽培型茶树群落与阔叶林混生形成的原始森林,经初步对宽宏村境内的两片古茶林进行调查,古茶林中树围在2.5米到2.9米之间的有3棵,其中一棵树杆胸围2.53米,树高25米左右,分枝三岔,是目前发现的株型较为完好的、最大的栽培型古茶树,经台湾著名资深茶商黄传芳先生牵线搭桥,已被著名演员张国立出资1万元终身认养。2米左右的有20棵,1米左右的有100多棵,小茶树随处可以见到。现在发现的最大的一棵树杆胸围达2.91米、胸径达0.927米。古茶林中有多年保存下来的参天古树,也是我县仅存的几处原始森林之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对于扎罗山,我是带着毕恭毕敬的态度去读的。远的读其苍茫,近的读其清幽,高的读其伟岸,低的读其深沉。
这里,飘浮的白云总是向人们叙述着多种版本的神话。有歌日:“仰望着你,总是无法自己。”山,就是我的“你”。虽然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上升行走,从海拔1000米的丫口寨到1800米的扎罗山顶已是筋疲力尽,可在密林深处看到的万亩野生古茶林还是让我欣喜的狂奔。眼前一长列山峰逶迤错落,足下是密林遮盖的土地,山顶看不清,被太多的流动的云彩遮蔽着,蓝天也只露出些许。与众不同的还是那片云雾,它在我们脚下翻滚着却不飘散,保持着一个平面掩盖住山下的一切。它真象一个神奇的舞台,烘托着对面的山峦叠嶂;它还象一块华贵的地毯,连接起仙境和人间。我们在云雾前坐着,望着对面的山峦发呆。不间意情迷心窍:真想搞一条船,不顾一切渡海去对岸;忽然间清醒失落:那是仙山,我等凡人功力不够福缘太浅去不得。
我知道,扎罗山的神威不在高度,1800米在我们这个群山无涯的地方排不上号,是它生长着的万亩野生茶树和为数不少的桫椤(当今地球上保存不多的冰川前期植物,被称为科学研究的“活化石”)让它声名显赫:当地村民称作杨龙大地茶树林,其中最大的一科茶树王树围比原来的茶树王树围长出20公分以上,长达281公分,原来的茶树王从此以后只好屈居“亚军”,不得不把冠军的宝座拱手让给后来者。生长在扎罗山深沟里的桫椤,目前数量有待有关部门进行考察,种群分布集中,生长良好,结构典型,类型多样,树形优美多姿,苍劲挺拔。桫椤植株高大,一般株高3—5米。主干不分枝,叶项生,形如巨伞,状若华盖,树形优美,四季常青,享有“蕨类植物之王”的美誉。
如果说充满灵性的土地可以让你的步伐变得亲切,那也是扎罗山。这里,雄伟的山、气势如虹的瀑布,还有郁郁的森林和洁白的云雾,和谐统一,一种含蓄的美,美的让人心动,留恋忘返。
靠山看山,靠海看海。家乡无海,放逐的脚步未能迈向沙滩,但总能在心底的海洋掀起思想感情的波澜。对山的崇拜,远胜于对石块、树林和牛羊的膜拜。在扎罗山上,我们亲眼看见当地哈尼族长者朝拜古茶树。山若缺了古茶树的点缀,也就少了其特有的灵性。古茶树若失去了人们的呵护,也就失去了其顶礼膜拜的价值。
把脚步放逐在扎罗山上,什么都可以去想,也什么都用不着操心,便觉得自己是个全身心自由的人。扎罗山有茶树林作嫁妆,有桫椤树作衬托,就是那裸露着肌肤,接受着空气、阳光和雨露的洗礼的山石,也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走过茫茫林海,欣赏了各种珍贵药材的风姿,嗅着那十里花香,然后自豪的坐在这棵古茶树王下,乘凉也罢,赏景也罢,你会在向导的示范下,伸手摘下一叶茶尖,轻轻放进嘴里,甘甜中暗含着一股青涩。盯住这风雨飘摇的古茶树,看着这被花草树木包裹着的扎罗山,我当时就自言自语的赞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山脚下的哈尼人,他们正是扎罗山的保护神。
解读扎罗山的奥秘,需要投入时间和汗水,更需要投入思想和智慧。山何以成为山,它能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和思量。孔子登上泰山,便道出了“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哲理。诗圣杜甫登上了泰山,那写实的笔法便记录下了“荡胸生层云”的人文景观。诗仙李白登上庐山,以山光水色作支撑点,便产生了“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川。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的浪漫诗句。班门弄斧,隔行看山,就在扎罗山中,我当时就想到了诗歌的三大审美特征。集中概括的抒情,丰富神奇的想象,优美精练的语言,这应该成为诗歌写作的三大主旋。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鬼李贺能够转生来世,说不定他们也必然能从扎罗山中找到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来。
登临扎罗山,是一种福气,也是一种享受。这里本身就是一部丰厚的画册,群群的山峦本身就积蓄了丰富的文化。山如其人,人如其山,投身在扎罗山中,点燃心灵之火的,必然是它的苍茫,清幽,伟岸与深沉。
我们走进困鹿山寨,发现天气有了变化,云层遮盖了天幕,遥远的困鹿山顶白雾缠绕,显得格外的平静,远远看去,感觉到困鹿山的神秘。朴实的困鹿山寨,四周生长着具有几百年历史的野生古茶树,我竟然有些时光倒流的感慨。困鹿山下的困鹿山寨,给我一个静美的感觉。
今天是个农闲日,按这里的习惯,包谷种下地,水稻插入田中,茶叶已经采摘,就没有什么更多的忙活了。这是个距离村公所八公里,有12户人家,55人的小山寨。这里有向恶劣的自然抗争的不屈的精神,有具有百年历史的普洱古茶树,他们说这是老祖宗留给后人的财富,他们用朴实的方法保护着这些普洱茶的活化石!
我们沿着简易的林区路爬上困鹿山,只见道路两边山体长满绿色植物,清新的空气迎面扑来。沿山脊前行,映入眼帘的是密密层层的林莽,连绵的山峰交相迭翠,羊肠小道蜿蜒崎岖,没入林莽深处。不远处,还可看见依山体走势潺潺流动的山涧,巨大的朽木横旦其间,清澈的流水在树木的掩映下忽隐忽现,能在疲劳的旅途中捧一把山泉饮下,旅途的劳顿烟消云散。
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忽然紫色的雾从前方袭来,等走到近前,远处的林莽间、树梢间的山雾一泻而来,落入山路的四周,大雾的走势经山林的阻隔分割,仿佛一丝丝的纱巾,飘然而下,落入我们的视野中。
此时天空下起了小雨,我们贴着山壁缓慢地前行 。前边是雾锁林阴景致,四周的山林如刀削斧劈,象一个密不透风的铁桶将我们团团围住,人就象井底之蛙,这时才深刻感受到人在大自然中的渺小。
继续前行,来到了世外桃源,山谷的流水多了起来,能听见哗哗的水声。走过架在河上的枯木,仿佛进入休闲舒适的世界,小桥流水,鸟鸣山幽,这里是一个远离俗世喧嚣的净土,是一个静谧安宁的处所,疲惫骚动的心会在瞬间安静下来。几位疲惫的“驴友”忘记了疲劳,纷纷走上摇摇欲坠的枯木,照相留念。可有时候,世外桃源也处处有陷阱,一不小心,饥饿的蚂蝗把你的鲜血作为美食饱餐一顿,荨麻的叶子也能把你的手弄得火辣辣的痛。老李、内部混乱、中年夫妇均无一幸免,纷纷“挂彩”。枯木的下面就是低矮灌木遮掩的悬崖。人在山林里走,大雾也追着你走,我们行走在云雾中。
山路越来越陡,随处可见成片的朴素的山花,随着海拔的上升,树木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这里的高山打破碗盏花已开败了,当我为没看到打破碗盏花而惋惜的时候,朋友们笑着说山顶的山花刚开,很艳很艳。其实人生也如此,人不可能把握所有的机会,有些机会会错过,但不必后悔和惋惜,人生很长,只要不断提高自己,在别的路段还会有未来的机会等待自己去把握。这时,雨下大了,我们沿着长长的山路而过,前面豁然开朗,有一种踏破铁蹄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慨,我们已经来到了困鹿山的山麓,山麓的左边是凤阳乡地界,这部分是随山风舞蹈的杂草,右边是把边乡的地界,一眼望去,幽深的林莽占据视野所及的地方。杂草和林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真是“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啊!这种鲜明,好象墨水从白色宣纸上泼流而下,一半洁白,一半抹黑,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画家,把墨水泼得随意,泼得自然。
这时候,就有漫天的大雾潮水般涌来,雾是浓的,山风是猛烈的,雨水是冰冷的。但我们已经顾不上这么多,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人间仙境的景致。大家狂奔着,呐喊着,欲与云雾共交流。有人放出山歌:“困鹿山上揽白云,云雾之中会群仙”。高兴过后,大家纷纷合影留念,把欢乐的人群,奔腾的云雾定格在镜头里。之后,大家穿过困鹿山麓,准备沿着扎罗山下山。此时已近下午5:00,我们沿曲折陡峭的山路下山,沿着落叶铺成的山路拾级而下,踩在泥路上,咯吱咯吱,很舒服。沿途可见五颜六色的山花和清脆的野果,这些蘑菇都是餐桌上上好的菜肴,可惜我们行色匆匆,无暇顾及,只好扔痛割爱了。路两边零散地开着不知名的山花。路太滑了,走一会儿就需要歇一歇。走了大约2个小时,终于穿过森林,来到农民开垦的山地边,仰视远山,山顶云雾缭绕,神秘莫测,站在山地边的山涧旁,冷风加着雾水迎面扑来,令人瑟瑟发抖。
往前走,就看见了简易公路,路是在山腰掏出来的,所谓的路是由泥土自然堆砌而成,人随路转,在泥土堆中穿梭,如果一个人单独旅游,肯定会失去前进的勇气。人生就象赶路,有时会失去前进的方向,朋友的支持、鼓励和帮助,是你继续前行的动力,使你不畏艰险,度过难关。我们在互相鼓励中走过了扎罗山超然脱俗的鸳鸯瀑。忽然我们被眼前的美景惊呆了,放眼望去,远山浓雾跃入你的视野,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白色的雾障悄然呈现,在翠绿的高山的衬托下洁白脱俗,散发着自然灵性的魅力。
下午19:30,我们终于走到了目的地——磨黑镇团结村丫寨,迎接我们的是丰厚的晚餐和热情的村民。晚饭后,我们坐上了前来等候我们的面包车。我们这次走的路,可以好不夸张地讲,难度系数是很高的,大家的毅力得到了考验,路上的美一个风景,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会,但我们获得了共同的目标-------成功,没必要沿别人的老路走下去,要探索适合自己的路,在探索的时候可能会慢一点,但一旦找到适合自己正确的道路口,就会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