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总是要路过喀左,那里的陈醋、紫砂早已闻名遐迩,鸽子洞人在辽西大地上燃起第一堆篝火,老马识途、不食周栗的故事讲述着先人过人的智慧和高昂的气节。可是直到前两天我才知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的墓地就在这里,一时惊得我目瞪口呆:
经考证,诃额伦的墓葬位于今天的辽宁省喀左县平房子乡鸽子洞下的深谷中。如今在西距平房子20里的东哨乡有一武姓蒙古族人他家的祖谱序中写道,他们是成吉思汗的四弟别里古台的后裔,是诃额伦哈敦的守墓人的后裔。其谱还称他们作台吉,其部称作古特,即守墓部众之意。下面我们翻开史书来考证一下吧:
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是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所掠的有夫之妻,据《汉译蒙古黄金史纲》第6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朱风、贾敬彦 译 )所叙也速该抢掠诃额伦的过程时写道:“也速该把阿秃儿带领答里台、斡惕赤斤两个弟弟行猎,突然听到一只沙狐‘噗’的了一声。原来一个妇女在那里溺了。他们沿着车迹走,也速该跟弟弟说:‘那女人会生贵子。’说着,顺车迹追了去。原来泰赤兀人赤列都接他的妻子诃额伦额克,自斡勒忽纳惕的娘家归来。赶上后,也速该对两个弟弟说:‘抢了吧。’这时诃额伦额克对他的丈夫说道:‘你查觉了没有,适才那三个青年神态不对,你回去吧!’随即脱了内杉,刚递过去,那兄弟三个已动手来抢了。追赶赤列都涉过三条河,越过三道岗,没能赶上,也速该便掳了诃额伦额。”
在这里必需知道诃额伦及其前夫赤列都所居的斡勒忽纳惕部落和泰赤兀两部落的方位。
斡勒忽纳惕在《辽史》中写作约罗部,其方位,在清代《承德府志》的滦平县辽时沿革条下:“约罗部居潭,利二州间。”关于潭州的方位,清代《承德府志》在建昌县辽时沿革条下:“《方誉纪要》潭州城在大宁卫东,《一统志》原本龙山县帮故城,即潭州治,在喀喇沁左翼西南八里大凌河之傍,距利州约六十里,俗呼喀喇城。”喀喇沁左翼西南八里,正是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白塔子乡。关于利州的方位,清代《承德府志》在建昌县辽时沿革条下:“《方誉纪要》利州城在大宁卫东南,《一统志》谓在喀喇沁左翼东北二十五里。”这正是现在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城大城子镇。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平房子乡正位今白塔子乡(辽潭州)和大城子镇(辽利州)之间。也就是说,当时诃额伦所居的约罗部(斡勒忽纳惕)就是现在的平房子乡。
赤列都所居的泰赤兀部落,在《蒙古源流》中被称作塔塔儿氏人,塔塔儿即契丹人。对其方位,清代《承德府志》在赤峰县辽时沿革条下:“《魏书·契丹传》契丹当在后魏时部落万余口内,止于白狼河。”这里的白狼河即指大凌河。这说是说,诃额伦所居的部落及赤列都所居的塔塔儿部落皆在大凌河上源。
下面说一下也速该的居地
当时也速该的驻地位于今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北约三十里的琵琶川。清代《承德府志》在辽时沿革下引《五代史·四夷附录》:“奚当唐末居阳凉州,在营府之西,幽州西南,后徙居琵琶川,在幽州东北数百里。契丹安巴坚强盛,奚人常为契丹守界上,而苦其苛虐。奚王去诸即狼,以别部西徙妫州,自别为西奚。”这里的阳凉州位今山西省大同市北,营府即今辽宁省朝阳市,幽州位今河北省蓟县,琵琶川位今辽宁省喀左蒙古族自治县城南的大凌河与榆河汇流处(有故城址),安巴坚即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诸即狼之意的音译(指成吉思汗之父也速该,史家称也速该在辽任小官,实则是世袭奚王,巴达木之子),妫州指今大同。
奚王是史家对成吉思汗十世祖朵奔篾儿干后人的称谓。清代《承德府导》在唐时沿革条下引《新唐书·奚传》:“奚亦东胡种,保乌丸山,汉曹操斩其帅蹋顿,盖其后也,居鲜卑故地。东北接契丹,西突厥,南白狼河,弱北,兵有五部,一俟斤重之,多依土获真水。”这里的乌丸山即指清代喀左旗东南三十里的白狼山,亦作乌恒山。土获真水即今老哈河。奚是库莫奚的简称。汉语的库莫奚是蒙语的(沙漠,砂砾)音译,是朵奔的同意词,史家又称朵奔之后作拓拔氏。
成吉思汗十世祖朵奔篾儿干(蹋顿)在白狼山败于曹操之后当到成吉思汗五世祖屯必乃薛禅时又强盛了起来,在今内蒙古宁城县之北三十里的大塔之地设立了奚王府。清代《承德府志》在平泉州辽时沿革条下引《辽史·地理志》:“中京大定府,汉末步奚居之。魏武北征,降者二十万,(余众)去之松漠,其后拓拔氏建于此,与饶乐水南,温榆河之北。唐太宗代高丽驻跸于此,部帅苏支从征有功。奚长可废内附,置饶乐部督府。威通以后,契丹始大,奚族不敢抗,太祖建国,举族臣属。圣宗赏过七金山土河之滨,南望去气有部楼状,因议建部。统和二十四年,五帐院进放奚王牙帐地。二十五年,城之以汉户,号曰京大定府。”辽大定府即今内蒙古宁城县城北三十里之大塔院内。步奚即蹋顿余众,蹋顿或朵奔亦可写作道步,步即道步的简作,步奚实即亦是库莫奚之意。魏武即指曹操,魏武北征即曹操征战蹋顿。拓拔代即指蹋顿之后,饶乐水即指今老哈河,温榆河即指今河径河冯省平泉的瀑河,苏支即朵奔篾儿干的六世孙屯必乃、薛禅(见《汉译蒙古黄金史纲》6页)。屯必乃即指拓跋氏,薛禅是其名,屯必乃(拓跋氏)是其姓。《唐史》又写作朱邪赤心,唐懿宗踢姓李,名作李国昌(详见《二十四史》350页)。七金山也是以苏支之名而名的,两者为同音异写。可度即苏支(屯必乃·薛禅)之子合卜勤汗,即《唐史》称作李克用,饶乐都督府从大定府赶出后,迁居今平泉,又从平泉迁到大同,又从大同迁到琵琶川,迁徙不定。唐代始出现的蒙兀室韦即指此,是时北方民族称之为蒙古国,又因是蹋顿之后,把蹋顿写作沙陀从而移作沙陀国,又因是城部(牙帐)位暴河旁,称暴河作蒙兀河,至今流传在各地蒙古族中。
关于以上三人当时的居住地就简介到这里,至于也速该抢婚的故事,那是当时蒙古高原上常见的习俗。另外每一个蒙古人对这段故事都能说上三天三夜的,关于诃额伦的故事就不是这方寸之地就能说得完的了,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相关的书籍,不在这里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