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市位于陕西省东部,渭南地区东北隅,南接合阳,东隔黄河,西北部与黄龙、宜川县毗邻,距省城西安230公里。
韩城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相传夏禹"导河积石,至于龙门"。 所以历史上都以"龙门"为韩城地域的代称。西周初年,周武王之子封于韩,称韩国,其城在今市区南。秦朝为夏阳县,其城在今城南公里的西少梁村。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在东南2里之城古村建韩城县,后逐渐形成了今天韩城古城的规模。
明崇祯十三年,又加固韩城城垣,将一座数百年的土城完全改建为砖城。韩城古城仍然保留着五街七十二巷,街巷里的店铺鳞次栉比,明清时期的四合院星罗棋布,而文庙、城隍庙、九郎庙、东营庙、北营庙、庆善寺、彰耀寺等元明清古建筑群更让这个古城熠熠生辉。
史圣司马迁给这里的人们带来无比辉煌的荣耀,保存完整庄严肃穆的文庙依然让崇文尚德的精神家园不毁。历史上,从这里走出的莘莘学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那些佼佼者一跃便璀璨耀眼,常驻史册。每个屋宇的墙砖,都有故事可以言说。韩城在宋、元、明、清四代有进士115人,明清两代举人544人,被誉为“解状盛区”。明代以来流传着“朝半陕、陕半韩”的说法(即朝廷中的官员以陕西籍的居多,陕西的官员又以韩城籍的为众)。明代韩城不过六万多人口,清代也不过十余万人,但是竟然出了很多京官,五品以上的有130多人,有学者直呼韩城为“高官摇篮”,而韩城人只是淡淡地说一句,本地"士风醇茂"、“户尽可封”。
平静地生活在这个古城里,实在是太过于奢侈。位于韩城新城南端的金代古塔周围已经开辟为金塔公园,站在塔下俯瞰塬下的古城,充满生机的韩城古城市井俨然,古建筑的灰色瓦顶一直延伸到遥远天际。
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是在城市建立之初奠定的,曾经躬耕与河山之阳的司马迁是这一文化源流中形象的制高点,也成为韩城人对文化和现实追求的一个终极目标。韩城因为有了司马迁,它的文化自然就源远流长。晋代韩城人殷济从汉阳太守的任上归来,因对乡贤司马迁十分景仰,“瞻仰遗文,大其功德”,便为司马迁“建石室,立碑树柏。”今天我们见到的司马迁塑像,则是北宋韩城人的杰作。每年二月初八,韩城的少女们会在司马迁的墓上插满迎春花,而秀才们会在祭奠完史圣后,在墓园里折一小枝柏叶带回家,插在自己的笔筒里,希望自己也有史圣一样的生花妙笔。在祠堂外面,乡民们纪念《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杀羊24只,做成美味,免费款待前来拜谒史圣的读书人,以此鼓励青年人读书进取。正是有这样的古风,即便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生活在韩城古城的人们,依然能宠辱不惊地过着平静的日子,并让一个古老的城市的生活,依旧活泛下去。
多年前,一位韩城的市长要把韩城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城市,而老城的空间已经饱和,于是他决定在塬上新建一座新城,这个举措,为今天的我们保存了一座原生态的韩城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