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唢呐,从湖南衡阳吹到了云南巧家。
一支唢呐,从清朝的康乾盛世吹到了21世纪的当下。
一支唢呐,吹尽了村街里巷婚丧嫁娶的喜怒哀乐;一支唢呐,吹出了豪门贵胄登科入仕的浮沉荣辱。
2005年9月,巧家民族民间音乐朱氏唢呐锣鼓入选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朱氏唢呐锣鼓入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乾隆年间,在湖南衡阳府有一支由一位龙姓艺人领衔的唢呐锣鼓队。演奏技艺精湛,在民间颇受欢迎, 影响很大,还被朝廷征召入京演奏,声名远扬。朱氏先祖朱绍文招亲入赘龙氏,跟班学习唢呐锣鼓演奏。朱绍文聪颖好学,潜心研习,得龙氏唢呐锣鼓演奏真传,后来成为朱氏唢呐锣鼓第一代传人。 约清乾隆中期,朱绍文携全家迁徙入滇,定居巧家米粮坝,即今巧家县白鹤滩镇,仍以唢呐锣鼓行走江湖,维持生计。按习俗,朱绍文招亲入赘龙氏,其子孙皆从“龙”姓。至朱绍文以下第六代转宗,复姓朱。从朱绍文迁徙入巧家算起,迄今已二百多年,代有传人,已传承至第九代。
朱氏唢呐锣鼓演奏时主奏的唢响有一对,比一般民间常见的唢呐稍长,78厘米左右;哨口用麦秆,空管音高为降B调,音色低沉、浑厚。吹奏时还配有1支或2支海笛。2支唢呐一支为上手, 多翻高音;一支为下手, 多跌低音;一高一低,忽分忽合,或齐奏,或变奏,海笛穿插其间,甚为悦耳动听。演奏速度在一支曲牌的不断反复中逐渐增快。
锣鼓有1个堂鼓、1 面大锣、1 副小镲和2面小马锣。锣鼓多作为唢呐的配器为唢呐做伴奏,也可独立演奏。
朱氏唢呐锣鼓曲牌丰富,传承至今,仍有完整的曲牌50余首。不同的演出场合,选用不同的演奏曲牌。如:
官员迎送或为尊长贺寿,主要演奏曲牌有《将军令》《闹沙河》《接送》等,曲调高亢明快,气氛欢快热烈。
迎亲嫁女等喜庆场合,主要演奏曲牌有《离娘调〉《出菜调》《雁鹅下厂》等曲牌,曲调喜庆,旋律优美,清新说耳。
办丧事(习称白喜事)主要演奏曲牌有《水洛英》《浪淘沙》《望白云》等,曲调哀婉、低沉、凝重。
重要的节庆活动,主要演奏曲牌有《早朝》《晚朝》《将军令》等,曲调高亢、热烈,气势恢宏。
作为唢呐配器(也可独立演泰)的锣鼓演奏的牌谱主要有:单云里翻、双云里翻、拗锣云里翻、蛇蜕壳、龙摆尾、一枝花、小波浪、龙洞掌、乐家坝、狗扯腿等。
朱氏唢呐锣鼓历史久远,传承有序,保存曲牌丰富,演奏具有较为鲜明地域文化、民族民间音乐特色,在巧家及毗邻的金沙江沿岸地区有相当的群众基础,并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世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弥足珍贵的民族民间音乐财富,是县地及金沙江沿岸地区民间文化和世俗社会文化表达的重要载体。
来源:昭通文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