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日趋严重的光污染,让越来越多的人无法欣赏、观测星空。作为一名职业星空摄影师,本文作者去过我国许多地方观星,发现219国道沿线不仅有世界级的观星环境,还有极为丰富的观星内容。在他眼里,219国道就是星空摄影师的天堂——

如果你有机会在一个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观星,那一定会是毕生难忘的体验:由无数恒星和尘埃组成的银河,直接呈现在你面前,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如果你的眼睛完全适应了黑暗,你会发现,满天星光也能将地面照亮,甚至能照出你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恒星从地平线上升起,而夜空中将出现2000多颗恒星。我们甚至还可以尝试用肉眼,观测一些平时难得一见的天文现象。我说的其实是一种非常理想的观星环境,在天文爱好者设定的“波特尔暗空分类法”中,这样的环境可以达到1-2的等级。“波特尔暗空分类法”是一种测量特定观测点天空亮度的分类法,对天体的可观察性及光污染给天文观测造成的干扰程度进行了量化,可以帮助业余天文爱好者分辨出观测地点的黑暗程度。
这套分类法共分9级,1级是地球上能看到的最黑程度的天空,级数越大,表明天空越亮,最亮的是9级,是繁华城市市中心的天空。要找到理想的观星环境,首先要有足够黑暗的夜空,远离光污染影响,最好距离大城市100公里以上;其次海拔要足够高,空气干燥,这样就可以减少云雾等不利天气因素的干扰。如果一个地方的夜空满足了这两个条件,对于一般的观星和星空拍摄而言,就是优质的夜空了。不过要想进一步观测和拍摄深空,那还得加上一个指标一一视宁度。简单而言,视宁度是指望远镜显示图像的清晰度,它取决于大气湍流活动的程度--大气湍流弱,视宁度就好。而视宁度越好,我们观测到的天体图像就越清晰。作为一名职业星空摄影师,我去过许多地方追星。每当我行驶在219国道上时,发现很容易找到这样绝佳的观星环境,能看到最为黑暗、原始的夜空:219国道沿线的很多地方远离大都市,在“波特尔暗空分类法”中,可以达到1-2级;由于沿线的新疆和西藏分属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空气较为干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大气湍流活动弱,视宁度好。近些年来,日趋严重的光污染正一点点“蚕食”我们的星空。绝大多数星空爱好者,可能终其一生,也无法在完全黑暗的环境下观星。对他们而言,219国道沿线的观星环境,是一种珍贵的稀缺资源。219国道沿线不仅有优质的观星环境,还有丰富的观星内容。从北向南,随着纬度的变化,观测到的星象也有差别。比如说,在最北端的喀纳斯,你可以看到永不落下的北斗七星,甚至还有夜光云与北极光;而在南方的北回归线附近,则可以欣赏到南十字星的璀璨光芒。在我眼里,219国道是星空摄影师的天堂,也是我追逐日月星辰的首选。这条线路上,有许多极致的自然景观,如雪山、冰川、湖泊、森林、峡谷、沙漠等,巧妙地搭配地景与星空,就能拍出绝佳的星空摄影作品。在高纬度的喀纳斯,有机会看到许多难以观测的极地天象
喀纳斯,蒙古语意为“美丽而神秘的湖”,位于新疆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这里绝美的湖光山色,吸引了无数人前往,而我对夜幕降临后的喀纳斯则更有兴趣。夜晚观星,第一步要找到北斗七星,再指向北极星判定方位,其他星座便可逐一识别。一般而言,在中低纬度地区,春夏两季是观北斗七星的好时机,到了秋冬季,北斗七星便早早地在西北方天空中落下了。那是2019年8月9日晚,在喀纳斯,我看到北斗七星的大勺子在北方的低空中稍微下落后,又开始升起来。原来喀纳斯地处北纬48°81',这意味着北极星有48°高,不会落入地平线以下,北斗七星就可以永不“谢幕”了。在高纬度地区,还有机会看到许多平时难以观测的极地天象。每年夏天,喀纳斯的夜晚非常短,曙暮光(日出前或日落后几分钟内,地平线上的天空浮现出的金色至红色光泽)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这时有机会看到一种称为夜光云的天象。它是地球高纬度地区一种发光而透明的波状云,常呈淡蓝色或银灰色,是云中的冰晶颗粒散射太阳光的结果。而更为难得一见的则是极光爆发。大家知道,想要观测极光,大多要前往北极圈内。但当遇到强烈地磁暴(地球磁场全球性的剧烈扰动现象),极光强度达到KP(磁极指数)>7时,在我国的新疆阿勒泰与黑龙江漠河,也有机会看到极光。2015年3月17日那天,KP达到8,在比阿勒泰更靠南的克拉玛依市,北京天文馆的朱进馆长就拍到了极光。现在,太阳活动已从11年周期中的极小值慢慢变得活跃起来,这也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有机会去喀纳斯追逐极光女神的身影。在天山那拉提草原上“躺平”,我在半小时内数到了30余颗流星2019年,我开始新疆境内丝路星空项目的拍摄。新疆的最佳观星季是每年7、8月,此时也正是年度最重要的天象--英仙座流星雨的活跃期。英仙座流星雨,是地球轨道与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轨道相交时,彗星释放的流星体进入地球轨道所产生的天象。这些流星体以每秒60公里的速度穿过大气层,并在距离地面100公里处燃烧,产生火焰亮光。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那拉提草原,天空绽放了壮观的英仙座流星雨。每年8月12日夜晚,英仙座流星雨都会“应约”洒落天际。这幅影像是由摄影师的7张照片合成,记录了黎明前两小时内划过天空的英仙座流星,地平线上还可以看到北方最著名的星群一-北斗七星。英仙座流星雨是北半球三大流星雨之一,由斯威夫特一塔特尔周期彗星释放的尘埃所产生。8月12日,我来到那拉提草原,追逐英仙座流星雨。那拉提草原地处天山腹地,伊犁河谷东端,是一个山间盆地,平均海拔2200米。这里水草丰美,牛羊遍布,是哈萨克族的牧场。夜晚,我住在当地哈萨克族牧民毡房里。毡房外,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下,闪闪发着光。皎洁的月光照在草原上,天地间一片静谧。晚风轻轻吹过,草浪随风起伏。由于上弦月比较明亮,月光会淹没许多较为暗淡的流星,所以当晚的最佳观测期当属月落后至黎明前的时间。凌晨3点,月沉西落,银河开始变得清晰起来。而随着英仙座的辐射点(观看流星轨迹,是从一个点辐射出来的,这个点被称为流星雨的辐射点)升高,天空的流星也越来越多。我们开始一颗颗数流星,短短半小时就数到30余颗流星。而此时我的相机正在一旁进行连续拍摄。画面中,以牧牛为前景,再搭配毡房,很好地展示了美丽的那拉提草原风光。而天空中,不时有流星划过北斗七星所在的天区。翻过天山,经喀什南行,进入帕米尔高原。美丽的喀拉库勒湖,海拔3600米,是我向往已久的一座高山湖泊。湖的南岸是被誉为“冰川之父”的慕士塔格峰(海拔7509米),东北则是依次排开的公格尔九别峰群山。
喀拉库勒湖畔的苏巴什村,是新疆天文台慕士塔格天文观测站的所在地。经多年监测,慕士塔格站的视宁度中值达到0.82角秒,达到了国际一流光学台址0.5-1角秒的要求,其观测条件可满足我国下一代大口径地基光学望远镜的建设和运行需求。在苏巴什村,我架起相机,开始尝试深空星野摄影作品。这是超越人肉眼所见的创作,只有在绝佳的环境下才能单次曝光完成。深度曝光的照片向我展示了猎户座深处的美丽:薄云之中,横跨整个猎户座的红色圆弧是被称为“巴纳德环”的发射星云。巴纳德环距地球约1600光年,横跨约300光年,可能源于200万年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炸。在猎户座的“腰带”上,还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头星云的身影,左侧则是绚丽的玫瑰星云。图为摄影师在新疆帕米尔高原的公格尔九别峰下拍摄的深空画面。在这张深度曝光的照片上,你可以看到许多肉眼看不到的天象。环绕着猎户座的红色结构是巴纳德环。巴纳德环是一个发射星云,发出的光线位于可见光波段以外,只有通过特殊拍摄手段才能拍摄下来。从喀拉库勒湖往南80多公里,就到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从塔什库尔干县往东到莎车县,有一条千年古道一-塔莎古道,在塔什库尔干峡谷里蜿蜒了300多公里。在这条古道上,我拍到了银河中心、火星、夏季大三角(由天琴座的织女星、天鹅座的天津四及天鹰座的牛郎星组成的三角形)同框的画面。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高僧玄奘去古印度取经,回程翻越帕米尔高原时,走的也是塔莎古道。我不知道,当年大师在高原上艰难跋涉时,是否也曾抬头仰望过那漫天的繁星。
与神山圣湖的缘分:在冈仁波齐遭遇幻月,在玛旁雍措追逐日环食当你看过冈仁波齐一眼,你的视线可能永远离不开它了。被誉为“世界中心”的冈仁波齐就有这样一种魔力,吸引了无数朝圣者。2014年是藏历木马年,10月1日那天,我开始了第一次绕冈仁波齐的转山之旅。转山是围着冈仁波齐徒步一圈,海拔从4400至5700米,全程55公里。为了拍摄冈仁波齐的星空,我特地带上了相机和三脚架。还记得在那个宁静的夜晚,月光照亮了冈仁波齐的北麓。伴随着弦月的西沉,银河显得格外明亮。或许是受到幸运女神的格外眷顾,我意外目击并拍摄到了罕见的幻月--月光被高卷云内的六角形冰晶折射所产生的一种冰晕现象。此刻,出现在我镜头里的前景是两头牦牛,它们悠闲地趴卧在神山脚下休憩。远景是被月光笼罩的冈仁波齐,它披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芒,犹如一片净土,美得令人窒息。
人们相信围绕冈仁波齐转山一圈,可以洗净一生的罪业。高海拔、寒风、大雪、黑夜、伤痛,都无法阻挡朝圣者那颗坚强的心。这55公里的转山之路,也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人生体验。阿里的神山圣湖也被摄影师戴建峰视为心中最神圣的地方。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带刚好经过阿里,于是戴建峰驱车数千里来到这里。尽管这次观测的难度超出预期,但最终在食甚时出现透光云,他得以成功完成拍摄,从而为本次惊心动魄的逐日之旅画上句号。转眼来到2020年6月21日,这一天日环食带将穿过圣湖玛旁雍措。这次日环食是本世纪以来食分最大的一次,因此被称为“超级日环食”,我国刚好处于绝佳的观测位置,如果错过,就要再等10年了。我驱车数千里,来到玛旁雍措。不过这次日环食观测,比我预想的要困难得多:不仅要克服高原反应对身体的影响,还要面对当地捉摸不透的天气。在连续放晴几天后,日环食当天,天空却一直被乌云笼罩。就在绝望时,奇迹出现了一一食甚时,天空竟然出现了透光云,天色突然暗淡下来,此时月亮几乎完全将太阳挡住,只留下一圈耀眼的光芒--我没有错过玛旁雍措的超级日环食。天文现象的迷人之处,就在于,你永远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漩涡状气辉涟漪现象:喜马拉雅山独有的天象奇观喜马拉雅山脉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东西绵延2000多公里,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有10座在喜马拉雅山。这里的雪山冰川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不过我更感兴趣的是这里浩瀚的夜空和璀璨的银河。纳木那尼峰、希夏邦马峰、佩枯措、吉隆沟乃村、珠峰大本营、加乌拉山口、40冰川等地方,都是驾车能直接抵达的绝佳观星地。摄影师在中国与不丹交界的喜马拉雅山40冰川拍到的画面。得益于海拔5300米的稀薄空气,即使是过度曝光的月光,也无法掩盖银河中心的光芒。在银河的左侧,还可以看到红色的火星。从观星的季节看,每年4-5月晴朗少云,是喜马拉雅山的最佳观星时间。从北麓远眺喜马拉雅山,正对南方,是拍摄银河中心的方向,可以看到银河从雪山上空升起。
有意思的是,每年4-5月,喜马拉雅山南麓会出现强烈的雷暴系统,从而产生一种罕见的漩涡状气辉涟漪现象。这也是喜马拉雅山脉独有的天象奇观。气辉是一种高层大气的微弱发光现象,由太阳电磁辐射激发高层大气中的氮分子和氧分子,引发这些分子加速并发生相互碰撞,然后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子,从而形成一条数百公里宽、漩涡状、像水中涟漪一样起伏的光带。因此这种现象又被称为气辉涟漪现象。如果打个比方,雷暴产生的气辉,就好比是在平静的水面扔进去一块石头,泛起阵阵涟漪,雷暴就是扔向高层大气的那块石头。2014年4月27日,我有幸在喜马拉雅山上空拍摄到了气辉现象,当时天空中出现了红色、黄色及绿色的漩涡状涟漪。在回看照片时,我发现一张照片上面有一道红色的“闪电”,这是另一种奇特的天文奇观一一红色精灵现象。后来我辗转联系到专门研究红色精灵现象的台湾成功大学物理系的专家,确认在我拍摄气辉的当晚,距离拍摄地200公里以外的孟加拉国上空,有很强的雷暴系统,而喜马拉雅山上空的漩涡状气辉和红色精灵现象,都是这次雷暴催生的。对许多天文爱好者来说,纬度越低的地方,夜空越能吸引人。当你沿着219国道自驾,行驶到云南和广西境内时,会发现南方的天空中会出现许多未曾见过的星座,而银河中心的位置也高了许多。“衡山苍苍入紫冥,下看南极老人星。”在《与诸公送陈郎将归衡阳》的诗句中,诗人李白在南岳衡山看到了老人星。老人星是天上第二亮的恒星(最亮的是天狼星),位于猎户座和天狼星的下方,赤纬﹣52°,所以人们大多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方才能短暂地看到它。在中国古人眼里,老人星是一颗吉星,人们认为看到老人星,象征着天下太平,健康长寿,如意吉祥,所以还有诗云:“海内逢康日,天边见寿星。记得2015年国庆期间,我曾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的岗嘎镇,看见老人星刚好出现在卓奥友峰上空,蔚为壮观。而2019年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时,我发现老人星距离地面已有一个手掌的高度。受季风气候影响,冬季的云南晴朗少云,大气通透,是观星的好地方。哈尼梯田海拔较高,周边光污染少,特别适合观星。而且梯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除了老人星外,我们还可以找到地平线上的南十字座和船底座大星云。这个南十字座,对人类有很大实用价值。在北半球,大家熟知的北斗七星、北极星能帮助我们在夜里辨别方向。而在南天极,并没有所谓的“南极星”,附近也没有比较亮的星星,所以人们用南十字座的十字架一,向它的对角线十字架二,延长4.5倍视觉距离,找到南天极的位置,用来指引航向。所以南十字座被誉为南半球航海家的“海上灯塔”,是南半球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更是作为国家的象征,出现在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萨摩亚等国的国旗上。从北向南,由西到东,219国道不仅是一条绝美的景观大道,也是一条让人心旷神怡的观星之路。当你有机会行驶在这条道路上,不妨抬头仰望星空,尽情感受我国边疆地区的星空之美。在不久的将来,219国道沿线将会出现更多的暗夜公园近百年来,由于过度使用能源,造成了光污染的蔓延,全球83%的人口已无法看到银河,世界许多天文台的正常观测也受到了极大影响。一些天文台不得不一迁再迁,以寻找更暗的观测环境。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坐落在西藏阿里地区海拔5100米的高原上,拥有世界顶级的夜空资源。这里稀薄的大气和澄澈的夜空,是天文学家观测遥远宇宙的理想之地,也是许多星空摄影师拍摄的天堂。而暗夜公园(也称为暗夜保护区)的设立,则在星光与灯光的博弈中找到了平衡。暗夜公园并非禁止照明,而是讲究科学合理使用照明,遵循“适时、适地和适度的原则”在照明上增加定时器和全遮挡的灯罩,灯光只朝地面照射,并控制灯泡色温不超过4000K,就可以很好地保护夜空。
西藏阿里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上的屋脊”,国家天文台阿里观测站,就坐落在阿里首府噶尔县狮泉河镇以西、海拔5100米的高山上。
这是世界级的天文台址,2012年9月美国《自然》杂志曾专题报道了阿里观测站一-“世界屋脊上立起的世界级天文台”。
围绕阿里观测站,2014年阿里地区启动了暗夜公园的建设。
该项目设定了核心区与缓冲区,以控制光污染,保护当地天文观测环境。同时暗夜公园为游客开设了星空体验区、望远镜观测区、游客露营区等服务。阿里的暗夜公园,由此成为我国乃至亚洲首家以星空观测、摄影与保护为主题的暗夜公园。图为摄影师戴建峰正在使用夜空质量仪,测量云南天文台丽江天文观测站的夜空环境。当时天顶夜空质量的读数显示21.5,为极佳的夜空环境。目前丽江观测站及周边高美古村正在建设国际暗夜保护区。
除了阿里,云南丽江的高美古观测站也在着手建设暗夜公园。相信在不久的将来,219国道沿线将会出现更多适合观星的暗夜公园。普通旅行者也将能在这些地方获得专业引导,从而更好地感受我国暗夜星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