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游记秦朝
2011-12-2 10:33:12
访问量:2994150
井冈山游记
高一(1)班 秦朝
第一日
今天是周一,也就是出发的日子。
虽然下午就能去远征了,可扫兴的是上午仍然需要上课。由于临近出发,大家都焦躁不安,上课质量可想而知,我在此不做过多的评论。
下午四点到四点二十分,即是集合时间。
我背着我的包,和赵宇峰一起来到了学校。此时是四点整,前门处已经聚集了一些人了,但不多,显然很多人会卡时间,正好四点二十分到,或者稍微迟那么一点点。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年级的人数本来就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来越多,大约半个小时后,人便齐了。车也来了,我们便上车走了。
我们的导游在车上,她在这次旅途中将会一路陪伴我们。等我们坐好后她便开始自我介绍,她姓邹,但大家都叫她蚊子,算是一种外号。可是我认为,还是叫邹导游比较好,毕竟叫人外号似乎不是那么礼貌。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到达了深圳火车站,随后,我们下车拿行李,步行通过了一大段路之后,终于到达了候车大厅。而此时仅仅是六点多一点,而我们的火车是六点五十五分开车的。我找个位置坐了下来,吃了带来的汉堡,便开始安静地看书。我是不是往周围看一眼,同学们各干各的事,大多在聊天,也有少数开始玩游戏机。
这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之,终于是过去了,我们上了火车。
这次到井冈山坐的是硬座车,基本上是一边6个座位,另一边是4个。我曾经做过一次长途的硬座,可以算是一种折磨。那是在初三毕业之后,我到处旅行,其中从无锡到黄山的这段路程坐的便是硬座。当时是晚上,在车上很是无聊,周围也都是陌生人,说不上话。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够睡着了,因为我的站是中途站,十二点到达,我若是睡着了,肯定会错过。当然以当时那种情况似乎也不太可能睡着。
这次情况显然是不同了。井冈山似乎就是终点站,而且周围,甚至一节车厢都是同学,相信会好很多。
我坐到了我的位置上,四周都是熟人,包括温俊渠和徐可。火车开了,窗外的天上已经是一片黑暗。但地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夜深圳,这座繁华的都市怎么可能少了夜间的霓虹灯呢。忽红忽绿的灯光照亮了一条条街道,我们的火车便在其中穿行。随着两边的灯光越来越少,我知道我们就要离开深圳了,这种感觉,可以说是美妙无比,因为我们离开深圳一公里,就意味着离井冈山又近了一公里,我对这次旅行还是很期待的。
外面是回归寂静了,霓虹灯消失了,只留下了漆黑一片的山野,即使是拿强光手电也无法穿破这层黑暗——事实上,我确实这么做了。车厢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小小的车厢装入了一百多人,这种热闹的场面是非同一般的。同学们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当然,更多地是聚在一起玩游戏机。我没这么多高科技装备,但也加入了其中。我周围的人,包括对面的,一起玩杀人游戏,这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刚刚提到的温俊渠和徐可。这么多人玩这个游戏,必然是十分尽兴的。这个游戏场正如战场一般,硝烟四起,尔虞我诈。我当杀手之时,可以说是十分的“奸诈”,不仅冒充好人角色发表谣言,在必要时还会出卖另外一名杀手以求自保。这些计策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很好地保证我获得最后的胜利。在当普通平民时,可就没这么容易了,由于我之前表现出的奸诈,其他人经常是不相信我,便错杀,当他们发现我是和他们同一战线的时候,相信就会发觉人心是多么难揣测了。
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数个小时后,接近十二点之时,我们就都散了,我是四个班长的其中之一,便被分配了命令守夜,看管同学们的财务。后来发现这显然是多余的,原因有二:1 根本不会有外人到我们的车厢来2 最重要的一点,有超过一般的人是不睡觉的,或者说,同一时间有一半多的人是清醒的。但是尽管有这两点原因,,命令还是命令,仍需执行,况且我竟然睡不着,便在同学之间游走,时不时看看他们打牌和打游戏机。这个晚上便这么度过了。
第二日
事实上,除了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差异,第二天和第一天对我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我基本没睡。一定要找个分别的话,就是周二临晨大约4点时睡的那么进一个小时了,尽管期间还受到了干扰。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没睡好,这一天必然是没有精神的,出了井冈山车站,外面的凉气让我有点不适应。天蒙蒙亮,很潮,上了车,车窗上全是雾气,再加上天空泛亮时鬼异的蓝色,让人没有看风景的欲望,我便睡去了。
一觉醒来,就到了井冈山市,这是一座包围在山中间的小城市,真的很小,小到我都怀疑叫它市是否准确,也许镇才是它最好的名称。睡眼惺忪的我们下了车,在昏睡的欲望中访问了几个景点,其中包括了故居,司令部之类的地方,都被翻新过了,这是我唯一的印象,因为当时确实太困了。
但是之后的博物馆着实印象深刻。它建的很宏伟,很现代化,与这座城市的风格很不搭调。我们进入博物馆,里面便是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各种事迹,武器装备自然少不了,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胡家鹏和刘双鹏跟着我,事实上,更像是结伴而行。胡家鹏拿着摄影机进行拍摄,而我们两个,更像是解说,在旁边不停说着。什么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就不用说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东西。
第一,便是那些土炮土枪了,用一根木头中间挖空便成了炮或枪,这种武器的可靠性真令人怀疑。不过当年红军利用这种武器坚持了这么久,实在是令人佩服。
第二,便是那些被拆掉外壳的枪了。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土炮和土枪的缘故,并没有感觉那么稀奇古怪,但是着实没看出这是什么正规的武器。但是第二眼,我发现了,这些枪被拆掉了外壳,包括护木,枪托部分都被拆去了,只留下了枪机,枪管之类的金属部件,相信这是博物馆为了保护或者更好地展示而拆的。
第三,自然是那些古董武器了,那些远早于十年内战时代使用的武器。比方说燧发枪,这种武器是17-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使用的枪械,我无法分辨这支枪是前装式还是后装式,但显然18世纪中后期随着现代枪械的出现而消失的武器会在20世纪20年代依然使用而感到惊奇。还有,就是杠杆枪了,这种美国内战时期被研发出来的武器也后来被现代枪械代替,但这种武器起码比燧发枪要好得多。
参观完了博物馆,我们便向罗浮中学进发,这是我们将要结对子的学校。
到达后,当地的校长热情地欢迎了我们。之后,随着一声铃响,罗浮中学的学生涌了出来,其中参与结对子的同学就到了操场上准备迎接我们。我们四对一结对子,我的组是临时组建的,除了我以外,还有胡家鹏,刘双鹏,以及吴剑聪。我们的对子,是一位女同学,这让我们几个人惊慌失措。本来两个地区的文化隔阂就摆在面前,现在还有个性别隔阂,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子只管在前面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不敢上去搭话,只是后悔当初组建的时候怎么不拉个女生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女生显然更好沟通。
在他们三人的怂恿下,我第一个上去搭话,但仅仅只是问了她家在哪,还有多远之类的话。她的回答让我感觉她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随后,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我们都没有说话。
到了她家,我们便进屋了,他爸爸和妈妈都在。她的家是很普通的砖房,两层,另外还有一间专门做厨房和饭厅的小房子。我们都尽量帮了一下忙。我和刘双鹏给对子的很小的弟弟一些糖吃,也帮她剥芋头。这个活上手不难,但是要干好确实不容易。我虽然能剥开,但速度明显比不上对子,甚至也比不上刘双鹏。与此同时,胡家鹏则拿着摄像机摄影,而吴剑聪则陪对子的弟弟玩。
午饭确实很好吃——仅仅是指我吃了的那部分。我和吴剑聪都不能吃很辣的东西,所以一些菜我们就没动。刘双鹏和胡家鹏则不同,他们特别能吃辣,便动了那些很辣的食物。总体上我们都还算客气,并没有吃很多。当然,饭前的酒不得不提,对子妈妈很热情地给我们每人盛了不到半碗。她说这酒不是他们自家酿的,而是外面买的,所以不是很好喝,并让我们见谅。不过这都是客套话,事实上这酒很好喝,我没喝过酒,但我知道那些白酒什么的都是很辣的,这个则不同。
饭后,我们把表示的钱放在了桌子上,说了一声后便和对子一起回学校了。没走出多远,对子妈妈就拿着钱冲了出来“这怎么用呢?同学,这我不能收。”她边跑边喊道。“跑”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我们撒腿就跑。但是吴剑聪却停了下来,转身面对着阿姨。我们也只好停下,回到他那去。“同学,这钱我真的不能收。”她说着把钱往吴剑聪手里塞。“不阿姨,这只是表示一下,你们需要的。”吴剑聪又推回她的手……
在我们的好说歹说之下,阿姨终于收下了钱,并邀请我们来年接着来她家,我们都连声答应了。然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会来了——不是不想来,而是没有机会了。
这个家真的很热情,他们纯朴的乡村生活真的打动了我,在都市之外,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许物质有点贫乏,但是轻松自在。
这一天就没有更多需要记录的了,我们离开学校之后便去了宾馆,随后,便是一起打游戏机或打牌之类的了,没有必要记录。
第三日
这天真冷——这是我起床后的第一个感受。
我没有带很多衣服,羽绒服还借人了,这便是我的窘况,不过我还撑得住。
这天上午进行的宣誓仪式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别的同学必然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一庄严的意识,我的描述必然也会大同小异,就不用再以我拙劣的文字来试着渲染这个伟大仪式了。
下午的爬山是重头戏,真的,这是整个井冈山之旅中我感到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当然,仅仅是指爬山,不指景色。
我们要上龙潭,不高的山,但让我想起了当年爬黄山的情景。还是初三毕业那年暑假,我坐火车到了黄山后,便和表姐和表姐夫还有另外两个亲戚会和,一起爬黄山。我们5个人都是年轻人,准确的说有3个还不到25岁,那就是我和那两个亲戚。正值青年,背着东西,爬上黄山。
但今天我要爬的是龙潭,似乎和黄山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准确的说是天壤之别。刚过中午,山上还冒着雾气,但是我们的山路上却没有,这些雾气仅仅只是遮挡了我们看到另外一边山头的视线而已。我们从山顶往下爬,有点奇葩,确实。这也就意味着开始一段路程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是下山。
我和丁键一起走,准确的说是我跟着他。路上我们看到了缆车,正如导游所说,我们可以坐缆车上下。第一个潭很大,有一个瀑布。我们先是在瀑布前的悬在空中的观景台照了几张相,随后便下到潭那,爬上了一块大石头,在那照相。这个潭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感觉,它的瀑布并不宏伟,潭也不大——这是真实感受,我并没有感觉是那么的美丽。
第二个潭趣味性似乎大一些,这里的石头虽然够大,能够让几个人站在上面,但是都很滑,还不平。但这难不倒我,我熟练地在几个很滑的石头上跳来跳去,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拍摄点,给瀑布拍摄,而与此同时,我的同伴还没走过一半路程。谢鹏飞跳到潭中的一块石头上,似乎回不来了。而徐可和其他人则在岸上和他对喊,这场景我很想拍下来,但我估计徐可会摔了我的摄影设备,便没这么干。
第三个潭,是最下面的,也是最无趣的,除了那个被绑在岸边的竹筏,花一些钱就可以在上面照张相,稍微比无聊的瀑布无聊的水池要好那么一点。但是从上爬到下的胜利感还是有的。
丁键和他的朋友做缆车走了,我没有,我决定爬上去,在下面休息了一会以后,正好遇到了方夏静和朱丽冰,最后两个逗留在潭底的同班人员,方夏静和我一样想爬上去,而朱丽冰则在犹豫不决,在合作劝服了朱丽冰之后,三人结伴向上爬。
我自然是撑得住,但两位女生就不一定了,特别是朱丽冰。爬到一半,就停下来休息了一下,顺便诅咒了一下提出要爬上来的人。我和方夏静互相看了看,苦笑了一下。我们找到了一些座位,便在那休息。
经过了黄山的磨砺之后,这点路对我不算什么,但两位女生要休息一会儿,这个一会儿,准确的说是15分钟,许多别的班的人在我们身旁走过,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决定爬山的。
当我们最终决定继续前进的时候,离集合已经不到10分钟了,但是距离同样也不远了——因为我们是原路返回,距离卡得很准。
很快回到了车上,我们不是最晚了,还有比我们还晚的。
这次爬龙潭确实没看到什么传说之中的美景,但是整个爬山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在崎岖的登山道上走来走去,呼吸新鲜空气,和同学们欢声笑语,莫不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这一天没有更多需要记录的了。
第四日
这一天,已经要离去了。
主题是坦克
我已经忘了那是哪里了,因为路上我在睡觉,那是一间纪念堂,展厅中挤满了当年革命烈士的名字,当然,还有著名的将领。这些人的这些名字,以及这些介绍,诉说这他们生前之事,但更多人只是名字,被密密麻麻地刻在了环状空间的墙壁上。更多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说实话,我并没有感受到像别人描述的那样的,我正身处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心怀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热枕。但是,很显然,我确实感到了一种庄严肃穆,以及对逝者的无限敬意。确实,要是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共和国。时代变迁,他们也许会在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但是他们的壮举以及精神将人们永世难忘的。
在纪念堂的后山上,我们全班同学在纪念碑前找了一张像,随后,便自由活动了。我来到路的另一旁,那是辆坦克,显然,不是那个年代的。
这是一辆现代坦克,96式,涂着海军陆战队的涂装,静静地停在路旁,我看得出,履带似乎是假的,为了长久存放换个假的很正常。但坦克的其它部分不像是假的。
10元钱,这次我付钱了,我上去让同学替我拍照。架着机枪,真的有种当坦克兵的感觉,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但希望我永远不会在战场上这么做,和平是十分宝贵的,就算是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相信人们也向往着和平,但是,和平是需要战争来创造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为和平而战。
很快就要集合了,我不能再看这坦克久一点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回到了车上,叮嘱同学周末把照片发给我。
午餐时有个小插曲,老师说,我们要去老表家吃饭,车上一片哗然,虽然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但是其他同学不这么想,也许是因为两天前他们被分到了条件比较差的老表家去了吧。
当然,到了以后,自然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我们还是去餐厅吃饭,而这间餐厅的名称便叫“老俵家”。
午餐过后,我们又参观了几个地方,包括战地医院,八角楼,其中还能看到当年毛泽东在户外读书时做的读书石。
其中喝茶不得不说,它就是变相推销茶品,我家不经常喝茶没买,但很多同学是买了的。
在天街逛街也就那样,我是个男生,这种事对我就是折磨。我什么都没买,除了半个烤红薯之外,这让我在帮同学提东西的同时能有效地消磨时光。
在井冈山的日子真的是一晃而过,这次红色之旅终于结束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返回的火车。
我们在等火车的时候在大厅玩游戏,这消磨了大量时光,本打算上车后接着玩的,但是很显然我被指派更重要的任务。
我们在的第11号车厢,正好是补票平台所在的车厢,而且,还有很多买站票的旅客也在我们车厢。这情况就和来的时候不同了,我们的巡查变得十分重要。我,温俊渠,以及二班的班长,便开始巡查。温温盯着补票窗口,这里人多混杂。二班班长则在车厢另一头盯着在车厢间来往的旅客。而我,则在车厢内巡逻,谨防扒手。
这个过程很累,确实,我都基本没有坐下,但是确实是很过瘾。特别是之后我戴着耳机——尽管没有播任何东西,只是防止在吵闹的环境中电话响听不见;并且拿着从李游凯那里借的对讲机互相通话,很有探员在执行任务的感觉。
这节车厢真的是什么人都有,我们有过几个怀疑对象,但后来都排除了,当然我们希望排除而不是他真的是小偷。我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找刺激,而是保护同学们的财物,因此无事最好了。
车厢内的人声消了起来,普通旅客大都到站离开了,温温和二班班长都睡了,就只剩下我在转。这个时候就不感到那么刺激了,而是很累。最终,在三点多钟的时候,我回到位置上睡着了,这一睡,第二天就到深圳了,彻底结束了这次井冈山红色之旅——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红色。
井冈山游记
高一一班秦朝
第一日
今天是周一,也就是出发的日子。
虽然下午就能去远征了,可扫兴的是上午仍然需要上课。由于临近出发,大家都焦躁不安,上课质量可想而知,我在此不做过多的评论。
下午四点到四点二十分,即是集合时间。
我背着我的包,和赵宇峰一起来到了学校。此时是四点整,前门处已经聚集了一些人了,但不多,显然很多人会卡时间,正好四点二十分到,或者稍微迟那么一点点。当然,还有个原因就是年级的人数本来就少。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越来越多,大约半个小时后,人便齐了。车也来了,我们便上车走了。
我们的导游在车上,她在这次旅途中将会一路陪伴我们。等我们坐好后她便开始自我介绍,她姓邹,但大家都叫她蚊子,算是一种外号。可是我认为,还是叫邹导游比较好,毕竟叫人外号似乎不是那么礼貌。
大约半个多小时后我们就到达了深圳火车站,随后,我们下车拿行李,步行通过了一大段路之后,终于到达了候车大厅。而此时仅仅是六点多一点,而我们的火车是六点五十五分开车的。我找个位置坐了下来,吃了带来的汉堡,便开始安静地看书。我是不是往周围看一眼,同学们各干各的事,大多在聊天,也有少数开始玩游戏机。
这两个小时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总之,终于是过去了,我们上了火车。
这次到井冈山坐的是硬座车,基本上是一边6个座位,另一边是4个。我曾经做过一次长途的硬座,可以算是一种折磨。那是在初三毕业之后,我到处旅行,其中从无锡到黄山的这段路程坐的便是硬座。当时是晚上,在车上很是无聊,周围也都是陌生人,说不上话。最重要的是,还不能够睡着了,因为我的站是中途站,十二点到达,我若是睡着了,肯定会错过。当然以当时那种情况似乎也不太可能睡着。
这次情况显然是不同了。井冈山似乎就是终点站,而且周围,甚至一节车厢都是同学,相信会好很多。
我坐到了我的位置上,四周都是熟人,包括温俊渠和徐可。火车开了,窗外的天上已经是一片黑暗。但地面上又是另一番景象。夜深圳,这座繁华的都市怎么可能少了夜间的霓虹灯呢。忽红忽绿的灯光照亮了一条条街道,我们的火车便在其中穿行。随着两边的灯光越来越少,我知道我们就要离开深圳了,这种感觉,可以说是美妙无比,因为我们离开深圳一公里,就意味着离井冈山又近了一公里,我对这次旅行还是很期待的。
外面是回归寂静了,霓虹灯消失了,只留下了漆黑一片的山野,即使是拿强光手电也无法穿破这层黑暗——事实上,我确实这么做了。车厢内部却是另一番景象,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用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小小的车厢装入了一百多人,这种热闹的场面是非同一般的。同学们有的打牌,有的聊天,当然,更多地是聚在一起玩游戏机。我没这么多高科技装备,但也加入了其中。我周围的人,包括对面的,一起玩杀人游戏,这其中自然是包括了刚刚提到的温俊渠和徐可。这么多人玩这个游戏,必然是十分尽兴的。这个游戏场正如战场一般,硝烟四起,尔虞我诈。我当杀手之时,可以说是十分的“奸诈”,不仅冒充好人角色发表谣言,在必要时还会出卖另外一名杀手以求自保。这些计策在大多数时候都是十分有效的,可以很好地保证我获得最后的胜利。在当普通平民时,可就没这么容易了,由于我之前表现出的奸诈,其他人经常是不相信我,便错杀,当他们发现我是和他们同一战线的时候,相信就会发觉人心是多么难揣测了。
天底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数个小时后,接近十二点之时,我们就都散了,我是四个班长的其中之一,便被分配了命令守夜,看管同学们的财务。后来发现这显然是多余的,原因有二:1 根本不会有外人到我们的车厢来2 最重要的一点,有超过一般的人是不睡觉的,或者说,同一时间有一半多的人是清醒的。但是尽管有这两点原因,,命令还是命令,仍需执行,况且我竟然睡不着,便在同学之间游走,时不时看看他们打牌和打游戏机。这个晚上便这么度过了。
第二日
事实上,除了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差异,第二天和第一天对我是没有分别的,因为我基本没睡。一定要找个分别的话,就是周二临晨大约4点时睡的那么进一个小时了,尽管期间还受到了干扰。
由于大多数同学都没睡好,这一天必然是没有精神的,出了井冈山车站,外面的凉气让我有点不适应。天蒙蒙亮,很潮,上了车,车窗上全是雾气,再加上天空泛亮时鬼异的蓝色,让人没有看风景的欲望,我便睡去了。
一觉醒来,就到了井冈山市,这是一座包围在山中间的小城市,真的很小,小到我都怀疑叫它市是否准确,也许镇才是它最好的名称。睡眼惺忪的我们下了车,在昏睡的欲望中访问了几个景点,其中包括了故居,司令部之类的地方,都被翻新过了,这是我唯一的印象,因为当时确实太困了。
但是之后的博物馆着实印象深刻。它建的很宏伟,很现代化,与这座城市的风格很不搭调。我们进入博物馆,里面便是红军在井冈山时期的各种事迹,武器装备自然少不了,这也是我感兴趣的一个方面。
胡家鹏和刘双鹏跟着我,事实上,更像是结伴而行。胡家鹏拿着摄影机进行拍摄,而我们两个,更像是解说,在旁边不停说着。什么迫击炮和马克沁机枪就不用说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三个东西。
第一,便是那些土炮土枪了,用一根木头中间挖空便成了炮或枪,这种武器的可靠性真令人怀疑。不过当年红军利用这种武器坚持了这么久,实在是令人佩服。
第二,便是那些被拆掉外壳的枪了。第一眼看到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之前看了土炮和土枪的缘故,并没有感觉那么稀奇古怪,但是着实没看出这是什么正规的武器。但是第二眼,我发现了,这些枪被拆掉了外壳,包括护木,枪托部分都被拆去了,只留下了枪机,枪管之类的金属部件,相信这是博物馆为了保护或者更好地展示而拆的。
第三,自然是那些古董武器了,那些远早于十年内战时代使用的武器。比方说燧发枪,这种武器是17-18世纪中期西方国家使用的枪械,我无法分辨这支枪是前装式还是后装式,但显然18世纪中后期随着现代枪械的出现而消失的武器会在20世纪20年代依然使用而感到惊奇。还有,就是杠杆枪了,这种美国内战时期被研发出来的武器也后来被现代枪械代替,但这种武器起码比燧发枪要好得多。
参观完了博物馆,我们便向罗浮中学进发,这是我们将要结对子的学校。
到达后,当地的校长热情地欢迎了我们。之后,随着一声铃响,罗浮中学的学生涌了出来,其中参与结对子的同学就到了操场上准备迎接我们。我们四对一结对子,我的组是临时组建的,除了我以外,还有胡家鹏,刘双鹏,以及吴剑聪。我们的对子,是一位女同学,这让我们几个人惊慌失措。本来两个地区的文化隔阂就摆在面前,现在还有个性别隔阂,我们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对子只管在前面带路,我们在后面跟着,不敢上去搭话,只是后悔当初组建的时候怎么不拉个女生进来。在这种情况下,女生显然更好沟通。
在他们三人的怂恿下,我第一个上去搭话,但仅仅只是问了她家在哪,还有多远之类的话。她的回答让我感觉她似乎也有些不好意思。随后,在接下来的路程中,我们都没有说话。
到了她家,我们便进屋了,他爸爸和妈妈都在。她的家是很普通的砖房,两层,另外还有一间专门做厨房和饭厅的小房子。我们都尽量帮了一下忙。我和刘双鹏给对子的很小的弟弟一些糖吃,也帮她剥芋头。这个活上手不难,但是要干好确实不容易。我虽然能剥开,但速度明显比不上对子,甚至也比不上刘双鹏。与此同时,胡家鹏则拿着摄像机摄影,而吴剑聪则陪对子的弟弟玩。
午饭确实很好吃——仅仅是指我吃了的那部分。我和吴剑聪都不能吃很辣的东西,所以一些菜我们就没动。刘双鹏和胡家鹏则不同,他们特别能吃辣,便动了那些很辣的食物。总体上我们都还算客气,并没有吃很多。当然,饭前的酒不得不提,对子妈妈很热情地给我们每人盛了不到半碗。她说这酒不是他们自家酿的,而是外面买的,所以不是很好喝,并让我们见谅。不过这都是客套话,事实上这酒很好喝,我没喝过酒,但我知道那些白酒什么的都是很辣的,这个则不同。
饭后,我们把表示的钱放在了桌子上,说了一声后便和对子一起回学校了。没走出多远,对子妈妈就拿着钱冲了出来“这怎么用呢?同学,这我不能收。”她边跑边喊道。“跑”也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声,我们撒腿就跑。但是吴剑聪却停了下来,转身面对着阿姨。我们也只好停下,回到他那去。“同学,这钱我真的不能收。”她说着把钱往吴剑聪手里塞。“不阿姨,这只是表示一下,你们需要的。”吴剑聪又推回她的手……
在我们的好说歹说之下,阿姨终于收下了钱,并邀请我们来年接着来她家,我们都连声答应了。然而事实上,我们都知道我们不会来了——不是不想来,而是没有机会了。
这个家真的很热情,他们纯朴的乡村生活真的打动了我,在都市之外,还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也许物质有点贫乏,但是轻松自在。
这一天就没有更多需要记录的了,我们离开学校之后便去了宾馆,随后,便是一起打游戏机或打牌之类的了,没有必要记录。
第三日
这天真冷——这是我起床后的第一个感受。
我没有带很多衣服,羽绒服还借人了,这便是我的窘况,不过我还撑得住。 这天上午进行的宣誓仪式就不用多说了,相信别的同学必然浓墨重彩地描绘这一庄严的意识,我的描述必然也会大同小异,就不用再以我拙劣的文字来试着渲染这个伟大仪式了。
下午的爬山是重头戏,真的,这是整个井冈山之旅中我感到最有意思的一个环节,当然,仅仅是指爬山,不指景色。
我们要上龙潭,不高的山,但让我想起了当年爬黄山的情景。还是初三毕业那年暑假,我坐火车到了黄山后,便和表姐和表姐夫还有另外两个亲戚会和,一起爬黄山。我们5个人都是年轻人,准确的说有3个还不到25岁,那就是我和那两个亲戚。正值青年,背着东西,爬上黄山。
但今天我要爬的是龙潭,似乎和黄山比有点小巫见大巫了,准确的说是天壤之别。刚过中午,山上还冒着雾气,但是我们的山路上却没有,这些雾气仅仅只是遮挡了我们看到另外一边山头的视线而已。我们从山顶往下爬,有点奇葩,确实。这也就意味着开始一段路程是十分轻松的,因为是下山。
我和丁键一起走,准确的说是我跟着他。路上我们看到了缆车,正如导游所说,我们可以坐缆车上下。第一个潭很大,有一个瀑布。我们先是在瀑布前的悬在空中的观景台照了几张相,随后便下到潭那,爬上了一块大石头,在那照相。这个潭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感觉,它的瀑布并不宏伟,潭也不大——这是真实感受,我并没有感觉是那么的美丽。
第二个潭趣味性似乎大一些,这里的石头虽然够大,能够让几个人站在上面,但是都很滑,还不平。但这难不倒我,我熟练地在几个很滑的石头上跳来跳去,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拍摄点,给瀑布拍摄,而与此同时,我的同伴还没走过一半路程。谢鹏飞跳到潭中的一块石头上,似乎回不来了。而徐可和其他人则在岸上和他对喊,这场景我很想拍下来,但我估计徐可会摔了我的摄影设备,便没这么干。
第三个潭,是最下面的,也是最无趣的,除了那个被绑在岸边的竹筏,花一些钱就可以在上面照张相,稍微比无聊的瀑布无聊的水池要好那么一点。但是从上爬到下的胜利感还是有的。
丁键和他的朋友做缆车走了,我没有,我决定爬上去,在下面休息了一会以后,正好遇到了方夏静和朱丽冰,最后两个逗留在潭底的同班人员,方夏静和我一样想爬上去,而朱丽冰则在犹豫不决,在合作劝服了朱丽冰之后,三人结伴向上爬。
我自然是撑得住,但两位女生就不一定了,特别是朱丽冰。爬到一半,就停下来休息了一下,顺便诅咒了一下提出要爬上来的人。我和方夏静互相看了看,苦笑了一下。我们找到了一些座位,便在那休息。
经过了黄山的磨砺之后,这点路对我不算什么,但两位女生要休息一会儿,这个一会儿,准确的说是15分钟,许多别的班的人在我们身旁走过,他们都是和我们一样决定爬山的。
当我们最终决定继续前进的时候,离集合已经不到10分钟了,但是距离同样也不远了——因为我们是原路返回,距离卡得很准。
很快回到了车上,我们不是最晚了,还有比我们还晚的。
这次爬龙潭确实没看到什么传说之中的美景,但是整个爬山的过程还是很有趣的,在崎岖的登山道上走来走去,呼吸新鲜空气,和同学们欢声笑语,莫不是一种很大的享受。
这一天没有更多需要记录的了。
第四日
这一天,已经要离去了。
主题是坦克
我已经忘了那是哪里了,因为路上我在睡觉,那是一间纪念堂,展厅中挤满了当年革命烈士的名字,当然,还有著名的将领。这些人的这些名字,以及这些介绍,诉说这他们生前之事,但更多人只是名字,被密密麻麻地刻在了环状空间的墙壁上。更多的人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说实话,我并没有感受到像别人描述的那样的,我正身处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心怀为革命事业而奋斗的热枕。但是,很显然,我确实感到了一种庄严肃穆,以及对逝者的无限敬意。确实,要是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今天的共和国。时代变迁,他们也许会在历史长河中被人遗忘,但是他们的壮举以及精神将人们永世难忘的。
在纪念堂的后山上,我们全班同学在纪念碑前找了一张像,随后,便自由活动了。我来到路的另一旁,那是辆坦克,显然,不是那个年代的。
这是一辆现代坦克,96式,涂着海军陆战队的涂装,静静地停在路旁,我看得出,履带似乎是假的,为了长久存放换个假的很正常。但坦克的其它部分不像是假的。
10元钱,这次我付钱了,我上去让同学替我拍照。架着机枪,真的有种当坦克兵的感觉,这是我梦寐以求的。但希望我永远不会在战场上这么做,和平是十分宝贵的,就算是在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相信人们也向往着和平,但是,和平是需要战争来创造的,因此他们不得不拿起武器,为和平而战。
很快就要集合了,我不能再看这坦克久一点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回到了车上,叮嘱同学周末把照片发给我。
午餐时有个小插曲,老师说,我们要去老表家吃饭,车上一片哗然,虽然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但是其他同学不这么想,也许是因为两天前他们被分到了条件比较差的老表家去了吧。
当然,到了以后,自然让人大跌眼镜,因为我们还是去餐厅吃饭,而这间餐厅的名称便叫“老俵家”。
午餐过后,我们又参观了几个地方,包括战地医院,八角楼,其中还能看到当年毛泽东在户外读书时做的读书石。
其中喝茶不得不说,它就是变相推销茶品,我家不经常喝茶没买,但很多同学是买了的。
在天街逛街也就那样,我是个男生,这种事对我就是折磨。我什么都没买,除了半个烤红薯之外,这让我在帮同学提东西的同时能有效地消磨时光。
在井冈山的日子真的是一晃而过,这次红色之旅终于结束了,但是还有最后一个环节,那就是返回的火车。
我们在等火车的时候在大厅玩游戏,这消磨了大量时光,本打算上车后接着玩的,但是很显然我被指派更重要的任务。
我们在的第11号车厢,正好是补票平台所在的车厢,而且,还有很多买站票的旅客也在我们车厢。这情况就和来的时候不同了,我们的巡查变得十分重要。我,温俊渠,以及二班的班长,便开始巡查。温温盯着补票窗口,这里人多混杂。二班班长则在车厢另一头盯着在车厢间来往的旅客。而我,则在车厢内巡逻,谨防扒手。
这个过程很累,确实,我都基本没有坐下,但是确实是很过瘾。特别是之后我戴着耳机——尽管没有播任何东西,只是防止在吵闹的环境中电话响听不见;并且拿着从李游凯那里借的对讲机互相通话,很有探员在执行任务的感觉。
这节车厢真的是什么人都有,我们有过几个怀疑对象,但后来都排除了,当然我们希望排除而不是他真的是小偷。我的主要工作并不是找刺激,而是保护同学们的财物,因此无事最好了。
车厢内的人声消了起来,普通旅客大都到站离开了,温温和二班班长都睡了,就只剩下我在转。这个时候就不感到那么刺激了,而是很累。最终,在三点多钟的时候,我回到位置上睡着了,这一睡,第二天就到深圳了,彻底结束了这次井冈山红色之旅——尽管它并不是那么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