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成吉思汗传(摘抄)---(4)
2012-4-18 10:09:17
访问量:2963016
创立蒙古文字
蒙古原无文字。这个生长在鞍马间,以黑车白帐为家的游牧民族公元12世纪以后,受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毗邻汉地的塔塔儿、克烈、翁吉刺、汪古各部常以马匹、皮毛换取汉地的绢帛和铁器,汪古部逐渐已知农耕。此时,畏吾尔(维吾尔)文化也传入西部的一些部落,乃蛮部已使用畏吾尔文字。
乃蛮部曾经是一个地广人众、畜群繁衍、兵强马壮的汗国。强盛时期疆域东达哈刺合林,西到额尔齐斯河,北接黠戛斯,南与畏吾尔即高昌回鹘国的沙漠边境毗连。据《金史》记载,大定十五年(1175),粘八恩(乃蛮)君长率3万余户请求内附,并上交辽国颁发的牌印,受金朝皇帝册封。
作为中西交融之地的阿尔泰山,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大多发祥于此,然后从这里出发去完成霸业,建立地域更为辽阔的大汗国。这些历史现象显示出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足以为他们提供不竭的动力和基础,游牧经济为了占有和争夺优良牧场必须具有强大的组织和武装,弱小氏族和部落是站不住脚的。它必定依附与强大的民族和部落,以保证牧场和畜牧业的稳定与发展。从公元前60年“五单于争立,阿尔泰归汉”,汉宣帝向呼韩邪单于颁发一枚金质“匈奴单于章”,并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来,一个个雄踞阿尔泰的汗国无一例外地主动请求中原王朝的册封与委任,成为中国边隘之藩镇。
乃蛮部在其杰出首领尼阿惕领导下,征服过吉尔吉斯(黠戛斯),打败过王罕,一度左右克烈部。《蒙古秘史》和拉施德丁的《史集》这样描述:“乃蛮人和敌人作战,未曾让敌人看见自己的脊背。”
铁木真(成吉思汗)消灭了草原上最为强大的克烈部王罕后,势力范围已与西部的乃蛮部接壤。乃蛮部首领太阳罕对昔日“歹气息,破衣裳”的蒙古人极为蔑视,决意要给铁木真一点颜色看看。公元1124年春,太阳罕纠合被铁木真战败的蔑儿乞部脱黑脱阿、扎答兰部的扎木合、斡亦刺部太子阿刺黑、忽都合别乞、朵儿边、塔塔儿、合答斤、撒勒只兀等部和克烈部的一个那颜东进,并夸下海口:“要将蒙古生得好的女人掠来,将他们的弓箭夺来。”
铁木真本来就把乃蛮作为下一个攻击目标,如今对手找上门来,正是毕其功为于一役的好机会。4月16日,蒙古军出征,铁木真采取先发制人的手段,突然在阿尔泰山东南麓突袭乃蛮部。这一仗是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最得意之举,为迷惑敌人,他让每个士兵燃起五堆篝火,入夜望去,熊熊的火光映红了大半个夜空。原来以为蒙古军人少马瘦,不堪一击的太阳罕顿生疑畏,军心立马动摇。经不住铁木真一马当先领兵冲杀,精神上已经失败的乃蛮部队阵脚大乱,真可谓兵败如山倒,慌不择路的溃军跌下险崖摔死者不计其数,太阳罕本人伤重而死,他儿子屈律沿额尔齐斯河逃往西辽。
令成吉思汗没有想到的是,在攻灭乃蛮部太阳罕之战中,手下的士兵俘虏了一个叫塔塔统阿的畏兀儿(维吾尔)人。此人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被太阳罕尊为师傅,命其掌管出纳钱谷,委任人才的金印。太阳罕虽兵败被杀,他依然忠于故主,怀揣金印,四处躲藏,最后被蒙古兵俘获。
在《元史》的塔塔通阿传略中,有一段成吉思汗询问塔塔统阿的精彩对话。“太祖西征,乃蛮国亡,塔塔通阿怀印逃去,俄就擒。帝诘之曰:大敭人民疆土,悉归於我矣,汝负印何之?”对曰:“臣职也,将以死守,欲求故主授之耳,安敢有他!帝善之,命居左右。”这段对话用现代汉语表白是这样的,成吉思汗问被俘虏的塔塔统阿,太阳罕的民众和疆土已经全归于我了,你怀抱着他的金印有什么用?塔塔统阿回答说,这是臣子的职责,即便丢了性命,也不能辜负故主的期望。成吉思汗感叹道,你真是个忠孝之人,便把塔塔统阿留在身边,仍让其掌管信印。
成吉思汗又问塔塔统阿是否深知本国文字。塔塔统阿回答说不仅深知,还在乃蛮充当先生之职。成吉思汗大喜,命塔塔统阿以畏兀儿字母拼写成蒙古国书,蒙古族从此有了自己的通行文字。
蒙古军队与乃蛮部的战斗是在阿尔泰南麓的额尔齐斯河中上游进行的,据日本作家小林高四郎著的《成吉思汗》一书所载:“成吉思汗把溃败了的乃蛮部民,收容在阿尔泰山南麓。这些人里就有唤醒蒙古人文化,教以书律文化的塔塔统阿。
成吉思汗在额尔齐斯河畔命塔塔统阿创立了蒙古文字,使整个蒙古民族产生了质的飞跃。由于成吉思汗的大力倡导,塔塔统阿等人的精心研究,加上最先学会畏兀儿文字的蒙古贵族子弟的共同努力,蒙古国逐渐采用畏兀儿文字书写蒙古语,创制了畏兀儿字蒙古文。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为了备一代制度,命国师八思巴创制蒙古新文字。公元1269年,新字造成,推广使用。蒙古新字俗称“八思巴字”,是根据藏文加以变化创造的,有42个字母,元朝灭之后就基本上不用了。公元1307年,却吉斡斯尔在畏兀儿字母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使之更适合于蒙古语的特征。这就是今天仍在使用的蒙古文字。
创立蒙古文字的塔塔统阿被成吉思汗留在身边,封为师傅,教汗子和诸王学习畏兀儿文字。其后,成吉思汗又下令召来一些深知畏兀儿文字的人,来当蒙古贵族子弟的老师。
畏兀儿字蒙古文的问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及外交等各方面都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它是蒙古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成吉思汗对其也格外钟爱,用它来发布札萨(军令、法令),登记户口,记录事项等都十分方便。成吉思汗的“大札萨”(大法令、军事、典章)也应运而生。早在1202年,成吉思汗在灭亡四姓塔塔儿之前,曾经多次口头宣布过“札萨”,强调禁止泄密,不许贪财等事项。但因无文字记载,有关内容、说法和理解也不一致。所以当战斗结束时,有不少将领未能遵照口头“札萨”办理。成吉思汗吃了没有文字的苦头,如今有了文字,于是竭力强调在军中颁布大札萨,用文字记录在案,后来访求到军师耶律楚材,与其论道得仁山。西征中召见长春真人丘处机,听大师传教布道,询问人生健康之真谛,他都让人详细记录下来,传与后世,以鉴未来。
蒙古各部的统一以及各部共同语言的形成,是文字产生的前提。而统一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字又促进了蒙古族文化的发展。随着统一语言的形成和文字的产生,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历史作品和文学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秘史》(汉译名为《元朝秘史》),全书共282节,较为详细地记载了蒙古族的起源和成吉思汗与其子窝阔台汗的事迹。虽是一部封建帝王的家谱,歌颂成吉思汗的“武功”,“盛德”,但在史学上有很大价值。为后人提供了蒙古族起源的确凿资料,通过该书的记载,可以认定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是生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少数民族,跟汉文资料《唐书》所及蒙古族起源于“蒙兀室韦”是相符的。
《蒙古秘史》所记蒙古族早期及成吉思汗一生的事迹,大多是真实的。书中的事例生动、详实、多方面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艰难过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诸如游牧生活和狩猎业生产、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产品交换,氏族制残余、战争和政治组织以及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尽管有些虚构或夸张的成份,但从总体上讲是能够反映出当时蒙古的真实历史的。
《蒙古秘史》成书于窝阔台时期。从书中行文可以看出,当时蒙古族文化已发展到相当高度,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耶律楚材倡导儒学等汉文化的影响,书中既有真实地历史记载,也有优美动人的故事和诗篇。这同汉族古典历史著作一样,具有“文史不分家“的特点。
以成吉思汗在额尔齐斯河畔命塔塔统阿创立蒙古文字为标志,蒙古民族的史学、印刷、音乐、舞蹈、绘画等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起来。除《蒙古秘史》外,丞相脱脱主持编纂了《辽史》、《宋史》和《金史》。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全面系统的保存了辽、宋、金三朝社会矛盾,生产方式,民族关系等多方面的史料,不失为我国历史上的重要史籍。
这一时期,蒙古人民学会了汉族的镂版刻书技术,音乐和舞蹈也在各民族的融合中相互借鉴吸收,形式和风格都大大的丰富了。骑马、射箭、角抵等体育运动,也在民间广泛传播。和林,上都等都是当时蒙古地区的主要城市,市内矗立许多雄伟华丽的宫殿建筑。有的宫殿全用大理石修建,有的宫殿通体用竹子构成,并且可以移动。市内布局经过认真规划,富有民族特色,又具有西方风格,建筑物上绘有各种壁画,描绘着各色乌兽花卉,还有精巧的雕刻装饰品,显示了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由刘泽华、杨志玖、王玉哲等学者编写的《中国古代史》这样评价成吉思汗及其后人:“南宋灭亡以后,整个中国在元朝统治下统一了。这是从唐朝以后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次规模空前的统一。我国各族人民——东北的女真人、契丹人,漠北的蒙古人,西北的维吾尔人,西南的藏、彝、白、僮(壮)、苗、瑶……各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道,在统一政权的范围内,通过共同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互相接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巩固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同时,由于和西方国家的接触比以前频繁,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也有了空前的发展。
为开创蒙古文化而创立蒙古文字的塔塔统阿,深受成吉思汗和窝阔台的敬重。太宗(窝阔台)即位后,命其掌管内府的玉玺金帛,还让他的妻子吾和利氏当皇子哈刺察儿的乳母,经常给于赏赐。塔塔统阿对几个儿子说,大汗让你们的母亲鞠育太子,得到很多封赏,你们也都享受到了,今后一切东西先供奉太子食用,有余的才能分给你们。太宗得知后,对身边的侍臣说,塔塔统阿以朕所赐先供太子,其廉介可知矣。于是,对其更加尊重。塔塔统阿因病去世后,至大三年(1310)赠为中奉大夫,追封为雁门郡公。并让其第三子速罗海袭父职,仍命司内府玉玺金帛。
明代以后,史书中记载斡亦刺惕部落从贝加尔湖的原始森林走出,由南迁到阿尔泰山周围的草原中,在经营畜牧业的过程中迅速发展,有4万余户20多万人。后改称瓦刺,分三支。永乐七年(1409),明朝政府封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把秃孛罗为安乐王。瓦刺以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为根据地,向东攻占辽河中上游地区,向北征服吉利吉思部,控制了叶尼塞河和鄂毕河上游的西伯利亚南部地区。16世纪,瓦刺蒙古分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之后,准噶尔部日益强大,并于1635年建立准噶尔汗国。汗国以和布克赛尔为大本营,疆域东起阿尔泰山,西到巴尔喀什湖以西的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南至天山,北逾叶尼塞河至额尔齐斯河中下游及鄂毕河。
清朝年间,自感强大的准噶尔部长噶尔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发动叛乱,康熙帝亲率大军在乌兰布通将其打败。康熙三十年(1691)秋,沙俄派马特维,尤金为使节,由额尔齐斯河北上至科布多会见噶尔丹,策动他重振旗鼓。康熙三十四(1692)年,噶尔丹声称借得俄罗斯乌枪6万支,大举内犯。清政府再次发兵,大败噶尔丹于昭莫多,噶尔丹兵败自杀,其姪策旺阿布坦乘机夺取了汗权。直到乾隆二十二(1757)年,历时三朝,长达近70年的准噶尔部叛乱最终平息。
准噶尔叛乱平息之后,清朝政府在蒙古、新疆等地设立将军掌管边疆军政,又设参赞或办事大臣。乾隆二十六(1761)年,设科布多参赞大臣辖理杜尔伯特、辉特、扎哈沁、额鲁特、明阿特、新士尔扈特、新和硕特、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淖尔乌梁海等9部31旗。满清末年,边疆地区危机四伏,强邻沙俄乘机逼签不平等条约,蚕食我大片国土。光绪二十八(1902)年,伊犁将军长庚经调查奏请在阿尔泰设专官管理,科布多参赞大臣瑞询也恳切上书响应。三十年(1904),清政府决定改科布多帮办大臣为科布多办事大臣,移驻承化寺(现阿勒泰市)办事,实行科阿分治。
尽管经过明清尤其是清代中后期的战乱,成吉思汗当年命塔塔统阿在得仁山下创立的蒙古文字还是流传了下来。14世纪末,《蒙古秘史》被翻译为汉文。这部有关蒙古早期社会、历史、文学和语言的宝贵文献得以保存下来。17世纪初,蒙古首领俺答汗主持用蒙文翻译《甘珠尔经》,至察哈林丹汗时,除军事部分外,这部一百零八函的百科全书全部译成。该书翻译主要根据藏文本,同时也参考了汉文本。通过《甘珠尔经》的翻译,收集整理了大量的蒙古语词汇,说明当时蒙古语言词汇已经相当丰富,语法构造严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与此同时,还出现了《黄金史》和《黄金史纲》两部著作,成为明代蒙古历史的重要文献。蒙古民间文学在明代继续发展,其代表作品《乌巴什洪台吉的故事》,描述了一个贫苦牧奴的儿子同残暴、贪婪的封建领主进行斗争时所表现的勇敢、机智和坚强不屈的英雄性格。内容鲜明生动,具有草原风格,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清代蒙古文化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是书面语言的形成和规范化。封建割据的消除,便利各族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统一书面语言并使之合乎规范的要求。18世纪,阿拉善旗的丹达尔拉哈然巴写出一部比较条理化的语法书:正黄旗的卓特富俊完成了《蒙文旨要》和《清文旨要》。清政府纂修的几种多民族文字对照大型辞典,如《五体清文鉴》(满、蒙、汉、藏、维)等。此外,还有蒙古族学者单独编纂的词典,如赛尚阿的《蒙文汇书》和《蒙文晰义》,蒙古族学者集体编纂的大型《蒙文注解辞典》等。
随着农业的发展,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办起了更多的私塾学校,延聘本族和汉族教师教授蒙、汉文、知识份子较前增多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著作有萨囊彻辰的《额尔德尼脱卜赤》(汉译《蒙古源流》),拉西彭楚克的《大元盛朝史》。松筠的《绥服纪略》。这些著作对噶尔丹,阿睦尔撒纳等人发动的策乱进行了严厉谴责,对蒙古族和西域的历史、地理作了考证,不失为有价值的作品。
在民间,说书的风气更加盛行。说书的艺人除诵唱流传于蒙藏两族人民中间的英雄《格斯尔传》外,由于《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被译为蒙文,在蒙古民众中广为传播,对丰富和发展蒙古族文学和语言词汇,起了积极作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用民间鬼怪故事编写的《聊斋志异》,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枝魄宝。
自古以来,阿尔泰山一直是中国的内山,从阿尔泰山发源的额尔齐斯河也作为我国的内河。1864年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我国西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69年的《中俄科布多界约》,割占我国斋桑湖以北包括阿勒坦淖尔乌梁海在内的大片领土。1869年的《中俄乌里雅苏台界约》。强占唐奴乌梁海原属我国的领土。1870年的《中俄塔尔巴哈台界约》,割去斋桑湖及其以东以南的领土。1912年,沙俄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外蒙,扶植哲布尊丹巴等反动活佛、王公组成“临时政府”,宣布脱离中国,此后不仅外蒙逐渐丧失,原与阿勒泰地区连成一体的科布多地区也被俄蒙掠据。至此,清朝中前期原属蒙古各部封地的领土绝大部分丧失,到1904年科布多与阿尔泰分治、设阿尔泰办事大臣时,只辖阿尔泰乌梁海,新土尔扈特、新和硕特三部1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了。
国土虽丧,但成吉思汗当年创立的蒙古文字并由此而衍生的蒙古文化,却顽强地保留下来了。以地名为例,阿尔泰是蒙语金子的意思,翻译成汉语就是“金山”;世界自然景观喀纳斯是蒙古语“罕苏”的译音,原为神水之意,现普遍译为“神秘而美丽”;位于阿尔泰山腹地的阿拉善沟,蒙古语为温泉,温泉在山沟半山腰上,泉眼呈罗棋布,千姿百态,喷泉口是一个小圆洞,每隔三秒从石洞中喷出一股水柱,“胃泉”因治好许多牧民的疑难胃病而得名,“乳泉”则似一缕白烟,徐徐地从泉眼中细细流出,使人想到母亲的乳汁。阿拉善沟温泉水质柔滑,泉水有热、温之分,热泉水温在55℃以上,温泉在34℃左右;乌伦古湖又称布伦托海,在蒙古语乌伦古意为云雾,因烟波浩淼,水汽蒸腾,常有云雾笼罩,故得此名;萨吾尔山,亦称萨里、萨儿,又称赛里鄂拉,都是蒙古语的不同音译,古代西域解释“萨里”就是“马屁股”的意思;即萨吾尔山的形状好像马的屁股一样;乌勒昆乌拉斯图河,蒙古语意为大杨树沟;布尔津,在蒙古语中意为苍色之水;哈巴河,蒙古语意为河床坡度大、多跌水;农十师师部原名叫多尔布尔津,这是成吉思汗取得名字,意为长满芨芨草的平地。
跟蒙古语地名一样顽强保留下来的是成吉思汗大军西征时的故事,这些故事在不同年代增添了不同的内容,成为蒙古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